破解“老谣言”需要新机制 □苑广阔

来宾日报 2019-10-21 10:27 大字

近日,一则甘肃玛曲县老师“格桑加”为贫困孩子募捐衣物的信息在网上被多次转发。记者查询后发现,该信息早在两年前被辟谣。玛曲县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两年前曾有不少爱心人士向当地寄送衣物,多部门联合调查,已发布辟谣信息。(10月20日《北京青年报》)

尽管谣言内容是号召公众向贫困地区的孩子捐献衣物,涉及的是慈善募捐、济危扶困,但谣言终究是谣言,假的也终究是假的。这则谣言的出现,因歪曲事实,背离真相,给涉及的学校、地方政府抹黑,且也给当事人带来很大压力。

我们不知道造谣者初衷与目的何在,但经过媒体多方查证,这则谣言早在两年前就已被广泛传播,称得上是一则“老谣言”。而类似这样的“老谣言”近年来屡屡出现,让人不胜其烦。比如每到高考前夕,就有某地考生在公交车丢失准考证的“新闻”大肆传播;每到春天,某地飞机撒药治理白娥,提醒市民不要在外晾晒被子的“新闻”就会准时出现。

这些谣言的出现,在一定范围内给公众带来困扰,给公众的生产、工作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值得思考的是,既然是传播多年的“老谣言”,也都多次辟谣,为何仍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

其实,这背后涉及破解“老谣言”需要新机制的问题。一则,辟谣工作不彻底。很多谣言一出现就被辟谣,但这些谣言并没有被相关网络平台删除,使得其卷土重来。因此,对于已被证实的谣言,网络平台有责任予以删除和清理。

二则,不管是有关政府部门,还是网络平台,对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的人处罚力度仍过轻。对于肆意传播网络谣言的人,不管是职能部门,还是网络平台,都应坚决采取严厉的措施追究其责任,让其付出必要的代价。除根据谣言的性质,危害程度追究其法律责任外,网络平台也应采取封号、注销账号等措施。

既然是谣言,就有百害而无一利,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应该是每一个有责任心的网友的一种自觉和下意识的行为。

新闻推荐

第六届五省藏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论坛暨玛曲县畜牧产业经贸洽谈会召开

本报讯(记者杨平通讯员马国锋)近日,第六届五省藏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论坛暨玛曲县畜牧产业经贸洽谈会在玛曲召开...

玛曲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玛曲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