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前行茧化蝶

甘南日报 2019-07-18 10:30 大字

(上接一版)

破冰前行

改革开放之初,甘南州受教育人口覆盖率、入学率、巩固率均在全省倒数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甘南民族教育事业重新获得了生机和活力,各级党委政府重新确立了民族教育战略地位,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逐步恢复和建立适合甘南地区特点的民族教育体系。根据牧区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学生不易巩固的特点,1980年,甘肃省在牧区投资新建和扩建寄宿制中小学15所,加上原来的共28所。碌曲、玛曲和夏河三县创办了桑科、曼尔玛等5所寄宿制民族小学,夏河和玛曲创办了2所寄宿制民族中学。

1982年,州委州政府出台《关于稳步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州人大常委会颁布《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中小学试行工作条例》,使甘南民族教育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发展轨道。

1983年开始,甘南教育发展进入普及初级中等教育阶段。1997年合作市、夏河县率先“普初”,到2003年基础教育最薄弱的玛曲县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至此,历经20年七县一市全部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为甘肃省全面实现“普初”目标画上句号。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甘南教育人总结出五条办学路子:一是探索牧读小学与寄宿制小学相结合的办学形式。二是采取牧区职业技术教育与基础教育早期衔接的措施,加快寄宿制小学教育改革的步伐。三是逐步把学校办成当地文化、教育、科技推广中心。四是搞好藏汉“双语”教学,逐步形成民族教育体系。五是调动民族宗教界人士协办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办学,努力做到教育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广大藏族群众脱贫致富服务。这五条办学路子使甘南民族教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加快了甘南民族教育的发展步伐。

步入“快车道”

自2003年全面实现“普初”目标以来,甘南州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由“普初”向“普九”战略转移的新的发展期。2004年,州委州政府出台《关于实施“两基”攻坚,进一步推动农牧村教育发展的决定》《甘南州“两基”攻坚实施计划(2004—2007年)》,“两基”工作全面启动。至2011年,“两基”工作高标准通过国家验收,“两基”目标全面实现。甘南州小学在校生达到82830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16%;初中在校生36211名,入学率达到98.78%,青壮年文盲率从2003年的23%降至1.18%,义务教育水平得到大幅提高,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趁着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扶持力度的良好机遇,甘南州全力推进“科教兴州”“人才强州”战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提高区域教育水平,落实“两免一补”促进教育公平,强化“寄校”建设,全面实施“四项工程”、学前教育工程等改善农牧村学校面貌,远程教育架起城乡优质资源共享桥梁,落实惠民政策让贫困学子上学无忧,建设“平安校园”促进社会和谐,实施素质教育取得累累硕果,多措并举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进行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教育结构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创造了许多在全藏区具有较大影响的甘南经验。甘南民族教育实现了由“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人民教育政府办”的教育体制大跨越;由“上学难”到“有学上”的教育条件大跨越;由数量型到质量型的教育效益大跨越。

改革中腾飞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国家藏区政策倾斜支持的新背景下,甘南教育迎来了跨越发展的新机遇,甘南教育人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甘南精神,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前进,在前进中创新,在创新中完善。

近年来,甘南教育实现了五大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15年教育基本免费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迈向均衡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幼儿园井喷式增长、幼有所育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

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70年来的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甘南教育在广袤的草原绘就了破冰前行、化茧成蝶的生动画卷,正迈步走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新闻推荐

依偎阿坝的神山与名寺

□王新华文/图(一)“雄奇巍峨的石头群峰/雄踞一方,昂首向天/以想象无法企及的壮丽/凝固,永恒的瞬间……”这是阿坝当地一位小...

玛曲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玛曲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