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黄河之肾” ——记安利志愿者玛曲环保专项行动
在青藏高原的东缘,180度大转弯的“黄河首曲”,将美丽的玛曲揽入了臂弯之中。千百年来,神奇而迷人的玛曲湿地,被誉为“黄河之肾”,是黄河重要的水源补给区。虽然,她至今仍是全世界保存最完整的自然湿地之一,但近年来,玛曲湿地开始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和盐碱化。专家调查分析认为,“如任其发展,若干年后,这里将成为中国新的沙尘暴源头。”这无疑是令人心痛的声音,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不忍心看到的景象。6月4日,作为安利志愿者,时刻惦念着保卫“黄河之肾”的我们,来了。
保卫之旅
“绝不能让玛曲成为新的沙尘暴源头!”安利甘肃分公司环保志愿者李国刚说。从去年年底开始,玛曲湿地的恶化,成了我们很多人忧心的事情:必须为玛曲、为遏制草原湿地沙化做点事情。
经过紧张细致的前期准备,保卫“黄河之肾”玛曲环保专项行动,终于可以付诸行动了。6月4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我们一行30多人的玛曲环保行志愿者队伍便在安利甘肃分公司集结出发,一路开向数百公里之外的甘南玛曲。
此行安利志愿者队伍中的不少人,是第一次到玛曲。而事实上,安利志愿者与玛曲结缘,并非首次。早在三年前,坐在车厢前侧的志愿者李国刚和惠玉兰,就曾抵达玛曲,用爱心与藏族同胞搭了一座情谊相通的桥梁。
“一直希望,能再次来玛曲看看。”李国刚说,他和玛曲之间的“善缘”来自一次偶然的机会。2008年4月,应玛曲县妇联的邀请,他和惠玉兰等同事,前往当地进行普及健康知识观念的讲座。讲座结束后,热衷公益的他,在与当地妇联的工作人员聊天时,无意间得知玛曲县寄宿制藏族小学,有不少来自牧区贫困家庭的孩子。
李国刚回忆说,走进玛曲寄宿制藏族小学,孩子们的情况,深深地震撼和打动了他们。他和惠玉兰当即决定,每人拿出1万元,资助20个贫困孩子一年的生活费。
作为安利志愿者,2008年,李国刚获得了“全国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多年来,他致力于绿化、助学、防止沙化等环保爱心行动之中,足迹遍布民勤、舟曲等地。时过境迁,在他心里,对玛曲牧区的牵挂之情更是丝毫未减。
这一次,玛曲湿地的沙化问题,也让他时常愁眉紧锁。
保卫“黄河之肾”,迫在眉睫。安利甘肃分公司公共事务助理经理、安利志愿者李彦青说,其实,早在2008年10月,安利就与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共同成立了“安利环保公益基金”,表明安利对于环保公益的重视。2009年,“安利环保公益基金”首次拨出100万元开展地方环保公益活动项目,支持了全国10个地方的优秀环保公益项目。2010年,“安利环保公益基金”再次拨出1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各地分公司开展的环保公益项目。
同时,地处陇原的安利甘肃分公司也从未间断过对环保问题的关注。早在去年,玛曲湿地沙化、湿地保护的问题,就引起了公司的特别关注。去年底,就保护玛曲湿地问题,安利甘肃分公司特别向“安利环保公益基金”申请立项,并最终获得了通过。此外,本次环保公益活动也得到了共青团甘肃省委、共青团玛曲县委、玛曲县环保局等相关部门的支持。
9个小时的旅途颠簸,并未消弭我们此行环保志愿者们的热情。站在尕马梁的山口远眺,低矮连绵的云层,广阔的高原草甸,以及雄浑的湿地风光,尽收眼底。
玛曲,我们来了。保卫“黄河之肾”的我们,来了。
草原告急
6月5日,世界环境日,“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是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清晨的阳光透过云层照耀玛曲县城的时候,在县城广场上,30多名安利志愿者已经开始了忙碌。
上午10时,安利志愿者玛曲专项行动宣传活动拉开序幕。为了号召更多的当地居民加入到保护玛曲湿地的队伍中来,安利志愿者在现场还向县城的居民们发放了安利志愿者保护“黄河之肾”玛曲专项行动的环保袋,发放活动也得到了当地居民的热情响应。
“部分玛曲湿地的沙化,以及白色垃圾带来的污染如果持续下去,将对玛曲当地及黄河下游地区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在活动现场,安利志愿者龚恒洋悉心地向居民们讲解着环保知识。龚恒祥说,推动居民的环保意识的提升,不光需要宣传,还要信心和耐心。
启动仪式上,安利志愿者向玛曲县阿万仓乡8户牧民赠送了太阳能设备。为了答谢远道而来的志愿者们,玛曲县团委书记措白也亲手将一面锦旗交到了志愿者代表的手上。
上午11时,活动刚进行到一半,天空中忽然飘起了雨花。而令我们感动的是,雨水并未挡住现场志愿者和群众的环保热情。看到志愿者在县城广场绿地上安装环保宣传牌,现场的几位藏族同胞也主动加入了进来。活动快结束时,降雨猛然变成了冰雹,志愿者和帮忙的藏族同胞们才不得不离开。
大雨初歇,志愿者们又从县城出发,驱车前往39公里以外的玛曲阿万仓乡,并沿途考察湿地沙化情况。
跨越“玛曲黄河大桥”,我们迈进了玛曲的欧拉乡。“这里以前都是很棒的草场,后来因为人为破坏,紧挨黄河的草场竟变成了沙子,让人很心痛。”长期致力于草原生态研究的安利志愿者杨阳阳说。
尽管在对玛曲县环保局的访谈中,我们已对玛曲草地沙化的情形有所了解,但身临其境,还是禁不住吃惊。安利志愿者从玛曲县环保局了解的资料显示,据不完全统计,玛曲县的沙化土地已达10.5万亩,固定沙丘5.4万亩,流动沙丘5.1万亩,沙丘高达12—15米,沙化草地面积已达69.5万亩,黄河沿岸已出现长达220公里的沙丘带,并且沙化面积还以平均每年3000多亩的速度递增。
“沙进人退,导致可利用的草场逐步减少,沙区2500多牧民,16.8万牲畜已完全退出沙区,沦为贫困人口。”另有资料显示,按照近20年的退化速度,不用10年,甘南州草地乃至青藏高原东部将成为中国第四大沙尘源,这片美丽的草场,正在告急。
“最大的问题就是缺水。”5日下午,在阿万仓乡牧区草场腹地,见到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当地的安利志愿者们,这是已经76岁的藏族老人云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这也是他多年来最发愁的事情之一。
云丹老人所在的阿万仓乡道尔加村五队南部草场,共有8户牧民。“草场一年比一年缺水,问题越来越难解决,只能到草场附近一处小溪取水,一趟来回差不多要两个小时。”云丹老人拉着安利志愿者的手说。
“按道理说,生活在这里的人,不应为水发愁,但在玛曲,很多牧民饮水是件很困难的事情,阿万仓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志愿者杨阳阳说,在这里的牧区,很多妇女要步行2小时前去背水,早上、下午各一次。
从云丹老人的眼神中,我们也读到了这种焦虑的情绪。这位年近耄耋的老人或许无法知晓,未来,他的子孙们今后将会面临何种情形的草场。
我们见到他时,先期抵达的安利志愿者,已为包括他家在内的8户牧民每户安装了一套价值5000多元的太阳能供电设备。“以前我们也用太阳能供电设备,但质量不好,用电经常中断。新的太阳能设备很好用。”志愿者们再次查看安利捐赠的太阳能设备运行情况时,云丹老人一手握住志愿者的手,另一只手则竖起了大拇指。
离开云丹家,我们一路走访,来到了当地著名的贡赛尔喀木道湿地。由于降雨,我们乘坐的车辆无法驶上泥泞的山路,翻越贡赛尔喀木道湿地北缘的山梁。志愿者们不得不徒步爬上数百米高的山坡。山梁上,有一处当地牧民用于祈福的“维萨台(音)”,或许由于人迹较多,散落于台子四周山坡上的不少饮料瓶等白色垃圾,已让志愿者再无心情继续欣赏美景,而是纷纷低头捡拾垃圾。攀山途中,35岁的女志愿者朱燕玲出现了高原反应,但她还是顽强地在伙伴们的搀扶下,爬到了山顶,稍事休息,便低头捡起了垃圾。
不一会儿,我们拖着整整六大袋白色垃圾下山集中处理。劳动的喜悦,更多地被掺入了一种淡淡的忧虑,白色垃圾,几时方能远离对草原的伤害?
“我喜欢以前的草原,因为她与现在的草原不同,以前的草原是那么茂盛,天空湛蓝,可是现在,废旧的电池,垃圾,还有塑料,以及人们砍伐树木和挖虫草等行为,让草原的环境遭到了破坏。”这是6月6日上午10时,安利环保志愿者走进玛曲县寄宿制藏族小学时,该校六年级2班的女生拉毛,在志愿者们开展的“环教课”上的发言。
这是此次安利志愿者保护“黄河之肾”专项行动重要的内容之一,希望通过一堂45分钟的环教课,进一步推动玛曲的孩子们了解家乡的生态环境。
“草原上的草有多高,长的多密?草原上有什么动物?你们平时在草原上玩耍么?”在五年级5班的讲台上,志愿者谢军动情地高唱了一首《高原红》,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在该校五年级4班的教室里,为了进一步强化这些朴实活泼的孩子们的环保意识,授课的安利志愿者希望,孩子们能自己提出一些见解。
“保护环境,捡拾白色垃圾,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草原变得更美好!”这是孩子们在课堂交流中,最终给出的响亮答案。
进入玛曲寄宿制藏族小学,志愿者李国刚和惠玉兰应该是最兴奋的人。因为,这一次,作为安利玛曲环保行的志愿者队伍的一员,大家又给孩子们带来了价值过万元的体育器材及手动发电的小手电筒。
就在我们结束环教课的时候,一位五年级女生跑步追上授课的志愿者谢军,将一个小纸条塞到了他的手中:“太感谢你们了,为了我们家乡的环境,你们从那么远的地方赶来,给我们上课。虽然我不太会说汉话,但我衷心地感谢你们,真让我们感动。”
“实际上,和孩子们一样,不少人对环保的认知,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环保,看上去简单,但做起来却要付出很多的努力。这是此次环保专项行动的重要意义之一,那就是为大家投身环保提供了参与性,让更多人参加进来,对环境问题形成一种自我认知,并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变。”安利志愿者、甘肃绿驼铃环境发展中心负责人赵中说,希望通过这样的环保专项行动,可以影响和推动当地环保力量的发展,吸引更多人投身到保卫“黄河之肾”的环保战斗中来。基于对草原的热爱,对环保的热忱,安利环保志愿者发起了保卫“黄河之肾”的行动,但大家也深知,保护玛曲湿地,任重而道远,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玛曲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玛曲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