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曼巴 王万青
1971年,王万青和妻子凯嫪的结婚照。(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王万青简介
王万青,男,汉族,66岁,上海人,中共党员,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医师。2003年退休。
推选委员彭长城说:“他以藏区为故乡,视牧民为亲人,全心全意为牧民解除病痛,温暖了草原民族的心。”
推选委员王晓辉说:“医者仁心,不同民族有着共同的爱,共同的善良。普通人之间的爱和给予能让友爱更长久。”
■王万青的颁奖词
只身打马赴草原,他一路向西,千里万里,不再回头。风雪行医路,情系汉藏缘,四十载似水流年,磨不去他对理想的忠诚。春风今又绿草原,门边的故事还会有更年轻的版本。
不一样的获奖感言
二十三年前,第一次采访王万青,我写了这样一段文字:“如果有一天,阿万仓彻底摆脱封闭与落后,人们会突然想起,许多年前,一个上海来的年轻人像一只太阳鸟,给草原带来了科学和文明。”如今,这一天来到了,2011年2月14日,王万青当选央视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我们说,王万青感动中国。他却说,中国感动王万青。电话里传来王万青的声音:“没想到,真没想到,我这个退休已经7年的小人物、老医生,国家没有忘记我,给了我这么大的荣誉。所以我说,中国感动王万青!”
是啊!14个月之内,在他原有的“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代表”的荣誉上,连加五顶桂冠,他怎能不感动。2009年12月,王万青获复旦大学“校长奖”;2010年8月19日,王万青在央视“时代先锋”栏目中亮相;11月5日荣获“中国医师奖”;2011年元月18日,获感动甘肃·2010十大陇人骄子奖;2月14日,王万青登上流光溢彩的央视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走进了亿万观众的视野。他平实的形象和语言以及俄语歌曲独具风格。而他呢?总是说:“我做了一些事,吃了一些苦,一辈子过来了,普普通通。只能说,我运气好,遇上了很多很多的好人。我们中国,了不起的人多得很,我很渺小。我感谢草原,感谢我的第二故乡甘肃,感谢我的故乡上海,感谢我的中国。我告诉妻子儿女,要有一颗平常心,事后我们还是过平常日子,人贵有自知之明。
被誉为“人民的好医生”的王万青,一向低调,到上海领取复旦大学校长奖,他悄悄地去,悄悄地来,只把光环珍藏于心房,对谁也不讲。春节前在省城兰州做了4场报告,回玛曲后悄悄地在家里“躲着”。当妻子凯嫪的牧民姐妹们闻讯来家祝贺,他也不多说,只有妻子凯嫪兴冲冲地说:“这次随王万青去兰州,见了大场面,开始有些害怕。省上领导接见我们,同我握手,问候。这是咱草原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我非常高兴。”
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的王万青,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科学与文明的传播者,1968年从繁华的大上海来到海拔3800米的甘南草原,43年,对自己人生价值取向的坚守,对医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坚守,他所做的一切,为一个时代给出了答案。
不一样的回忆录
王万青的回忆录,不是文字,是图画。这完全是他自己的创意与创新,其灵感来自神奇的九曲黄河第一弯和青青的阿万仓。他是属猴的,1944年出生,来草原那年他24岁,他妈妈送他上火车离别上海的时候,他哭了。而现在他总是说:“我离不开草原。”
王万青退休后,把自己走过的人生驿站和难忘的工作生活场景用艺术的语言,一一记录在大大小小的画布上,这些融入国画、油画、唐卡元素的生命记录,散发着牧区的气息,跳跃着高原的精灵。图画的内容,有草原风光、牧歌情调,有羊、马、牦牛、藏獒,有背水、打酥油的妇女,有他自己骑马出诊的背影。
他创作的数百幅绘画式《回忆录》,常常勾起他的往日情怀,把他的心绪带回到栩栩如生的青春岁月。43年前,他第一眼看到的阿万仓乡卫生院,只有几间土平房,墙皮剥落,后墙用木头支撑着。医生只有三大件: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出一次诊得走4个小时的路程,后来骑马、骑牦牛、坐狗拉雪橇,再后来,才有了拖拉机、摩托车。他曾经跪在牛粪堆上为一位难产的藏族妇女做胎盘剥离手术。有个名叫那美的9岁男童被牛角扎破肚子,肠子露在外面,如要送县医院得翻一座山,过七条小河。为了保住孩子的性命,王万青找来一个大灯泡,在牛粪炉子上消毒做手术,救了一条命。孩子的父亲一定要送一头牛谢王万青。王万青一口谢绝:不行,不要。为什么?他笑着说,牛,太大了!那美就整天跟在王万青身边亲热地喊他大哥哥。
当年他想家的时候,就坐在草地上看着盛开的小黄花吹笛子:“在我童年的时候,妈妈教会我一支歌……”他高兴的时候,就吹《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如今他画草原的时候,唱着俄语歌曲《草原》,怀念死在草原上的红军战士,眼里闪动伤感的泪花。
不一样的快乐源泉
一个上海人,一个大学生,在草滩上拿手抓牛粪,装进麻袋里,背回去烧水做饭,背一趟水要走半个小时的路程,见不到水果,吃不到大米,喝着奶茶吃着酥油炒面捏成的糌粑,就会想起上海的豆浆和米团油条捏成的粢饭。这是王万青来阿万仓初期的生活图景。当时他心里想,阿万仓是我工作的地方,不是我生活的地方。但是后来他和藏族姑娘凯嫪的爱情,让他把巢筑在了甘南高原上。
凯嫪,是他当时培训的赤脚医生中唯一的女性,脸黑黑的,她总是躲在同伴的身后看着王万青,但她读过书、悟性好,学针灸比男同事胆子大。她给王万青引路、当翻译,背水、烧水,成为王万青的得力助手。不料有一天她突然红着脸对王万青说:“我阿爸阿妈要把我给你。”王万青大吃一惊,装做没听懂,可是那一夜王万青彻底失眠了,他在想,虽然凯嫪是个好姑娘,善良聪慧,他爱听凯嫪唱的原生态藏族民歌,可他也明白,要是娶了凯嫪,就意味着得在草原呆一辈子。他去上海对父母讲了这事,父母吃惊得一句话也没说。但是爱情这只小鸟轻易地跨越了不同的民族宗教和文化背景,他俩于1971年2月结为伉俪。
从此夫妻合力扛起了全乡3000多牧民的医疗保健服务,建立了个人病历档案。
改革开放后,王万青的哥哥和同学们忙于出国留学,王万青却说,我现在正忙于牧区四大常见病的大普查,我顾不上羡慕他们,我只觉得这里的人民离不开我。
王万青和凯嫪养育了三儿一女。大儿子起名王团顺,说是民族团结万事顺利的意思。女儿起了个藏族名字其美,加一个汉字,叫王其美。孩子们的奶奶很喜欢孙子,想留他们在上海读书,只是孩子们呆不惯,又回到阿万仓,他们觉得在青草地上打个滚,在原野上骑马骑牦牛奔驰,多么自由、快乐。两个儿子从兰州卫校毕业后都回到草原上子承父业,大儿子现任玛曲县医院副院长,副高职称。外孙女也毕业于兰州卫校,回草原服务。另一个儿子当兵回来在派出所工作。只有女儿其美留守在阿万仓当牧民。王万青说:“我女儿嫁了个牧民,他俩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小两口给别人打工,放羊、挤奶,自家没有牛羊。过年的时候,女儿把亲手制做的传统藏式点心专程从阿万仓送到玛曲县城孝敬父母。”当年王万青抢救的那个9岁男童,如今人到中年,仍不忘救命之恩,常来看望王万青。
草原上花开花落,当年的上海青年,如今变成了玛曲县一个平房小院里安度晚年的退休老阿爸,但牧民们依然称他好曼巴,干部们称他王主任。别以为王万青不抽烟不喝酒,生活枯燥单调,其实他的退休日子过得很充实,每天阅读医学图书杂志和著名期刊《读者》,学习俄语、英语、唱歌绘画,有时接诊上门求医的老熟人,或跟小孙子逗乐儿。他的生活依然那么充实。
43年的默默耕耘,他不但收获了爱,收获了情,收获了温暖,同时也收获了人们的尊敬……
新闻推荐
9月16日,由省委宣传部、省卫生厅组织编写的《感动中国·草原医生王万青》一书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王万青系玛曲县人民医院原外科主任、主任医师,荣获2010年度“感动中国”...
玛曲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玛曲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