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蒙旗里的特色婚礼
敬酒
青海蒙古族人习惯于青年男女在婚前自由地进行交往。青年人通过生产劳动和各种社交活动以及节庆、集会等不同场合,找到自己心爱的异性,经过一定时间的接触,彼此有了了解,并决定结成伴侣时,会告诉各自的父母。
生活在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人,在传统的婚俗习惯中嫁女与赘婿是同样隆重的。一般由男方父母请亲友做媒,带上酒、哈达到女方家,说明来意,如果女方父母同意这门婚事,就留下男方父母带来的礼物。这样婚事就由双方父母进行协商,但一般要请喇嘛选定吉日。
史料记载,十三世纪初期,即公元1206年前后,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统兵西进,进攻中亚时,所带原住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蒙古兵路经青海柴达木盆地一带。靠畜牧业为生的蒙古人见到这里草原辽阔,水草丰美,人口稀少,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回师途中,经临洮西渡黄河,攻破积石州(今青海省循化县),占领西宁州(今青海省西宁市),接着又占据了青海湖周围及柴达木东部的广大地区,并在这里驻军屯牧。随后,元朝封附马章吉为宁濮郡王,镇守西宁,这是蒙古族移往青海北部地区的开始,公元1253年(宋理宗宝佑元年,蒙古蒙哥汗三年),忽必烈大军出征云南,今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成为蒙古大军的转运站。1257年(宋宝佑五年,蒙古蒙哥汗七年),蒙古军又南进,其中一路土默特达吾尔部从现在甘、青南部交界处进出四川,在河曲作格浪地区(今甘肃省玛曲县、四川省若尔盖县及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南部)设立驿站和马场。从此,一部分蒙古族土默特达吾尔人在这里定居下来,这是蒙古族最早进入青海南部地区。也是今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先民。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简称河南县,它设立于1954年10月16日,位于青海省东南部黄河第一弯曲处,是青海省。据《禹本纪》记载,古时此处被称为西戎之东部边缘,滨于赐支河曲即黄河自东折西再而向东的第一右旋弯曲部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夏商以来就先后有西羌、鲜卑、吐谷浑、吐蕃等古代民族居住、游牧,是这些古代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地区之一。该县境内现居住有蒙古族、藏族、回族、土族、汉族、撒拉族等多个民族。据1990年统计,蒙古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1.15%,主要居住在智后茂、多松、赛尔龙、柯生等乡,藏族则主要居住在宁木特乡。河南县蒙古族先民主要是西蒙古厄鲁特部(元代称斡亦剌、明代称瓦剌、清朝称额鲁特、卫拉特)中的和硕特部(霍硕特部)和土尔扈特部。河南县自然风光秀美壮观、旖旎迷人,具有青藏高原特色,此地蒙藏文化相互融合,民族民俗也不同于其他蒙古地区,风情更是别具一格。
“迎婿”
在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新人结婚的时间大多都选择在正月。在今年的农历正月,记者有幸参加了一次在当地牧区举行的婚礼。这次婚礼的日期订在了正月初五,送亲迎亲和结婚的吉日均由当地德高望重的活佛卜定。
婚礼于上午九时开始,而其实早在几天前双方就已经着手准备婚庆之事了。这次婚礼是“迎婿”,也就是男方入赘。
据当地人介绍,在这个地方,从很早时候就已经存在嫁女与赘婿两种婚姻形式,男赘女嫁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赘婿很常见,并不受社会、女家歧视。男方出赘求亲、订亲、婚礼仪式其实都与女方出嫁大致相同,只是出于对男性的尊重,招赘聘礼要比男方娶妻的高出许多。
当地人告诉我们,河南县举行婚礼一般不放鞭炮,亲朋好友们为婚礼准备的钱物等(俗称的“随礼”)也多在举办婚礼这天之前送到新人的家中,所赠的礼物一般多为布匹、绸缎、食品(饮料、罐头)等。当新郎还在途中未到女方家时,新娘的家长必须要煨桑,这是为了祈祷一切顺心,万事如意。因为是迎婿,所以亲人早早来到女方家中等候其到来。
接亲
在新郎未到之前,男方送亲家属必须先到,并拿来特色“大点心”(一种用新鲜的酥油、奶酪、人参果粉、白糖、红糖等原料制作而成的食品)献给女方家人,而在他们临走时装点心的盒子也不能空着,必须再放入糖、油条等食物,装满方可带走。新郎快到女方家门时,最好要朝东方走一段路途,并且顺时针绕三圈,预示着未来一片光明。
在以前,途中多骑马,进行此项仪式较为方便,而现在牧区结婚多用汽车。当男方车队到达时,女方亲友要全体出门迎候,迎接完毕后,如果有的亲朋家中有事,可自行离开。男方来时乘坐的每辆车前都系有彩色哈达,新郎下车时要有一位女方家中的男性亲人上前开车门,献哈达(如果是新娘下车要由女性亲友献哈达)。献哈达的亲属必须与新人属性相投,不能相克。例如属相:鼠龙猴、牛蛇鸡、虎马狗、兔羊猪相投,而鼠马、虎猴、龙狗、蛇猪等则相冲。男方进屋前,要在屋门口拎起一个盛有酸奶的木桶,表示着他带来了丰富的食物,以后吃穿不愁。男方及其送亲亲属来后,要先照顾他们吃喝,还要娱乐,如唱歌、跳舞等。
“缠腰带”
记者注意到,当新郎来时,新娘却还像其他人一样忙碌着,进进出出,不打扮,也不化妆,等到新郎“缠腰带”时,方才妆扮。这次的送亲队伍(不包括新人)共有十人组成,并且必须全是男性。他们进屋后,新郎坐在中间位置。如果是迎娶新娘,她必须坐在火炉旁边。等众人落座后,女方这边依次按顺序拿出各种食品请他们食用,首先是酥油糌粑奶茶,也可叫“小糌粑”,然后是奶茶,藏语叫“加”,其次是用蜜、糖、酥油、人参果拌成的甜食,然后是粉汤,里面有肉、粉条、葡萄干、胡萝卜等,最后端上自家做的酸奶,放糖请男方亲友品尝。而新郎却不能吃,只是要有个吃的样子。新郎这边的亲属们要坐一会,等待女方家人说话。不久后,女方这边会叫新郎起身到里屋“缠腰带”。
“缠腰带”是这里的一个古老习俗,并不是只缠腰带,而是帽子、衬衣、裤子、鞋、蒙袍等都有,腰带要缠多个,并且越多越好,但由于系太多行动不方便,一般只有3、5条,边缠边祝福,穿戴完毕后,方可出门。这也表示从此刻起,他正式成为这家的成员。此时亲属、邻居们也可以正式邀请新人到家中做客,也要进行缠腰带仪式,献上问候与祝福。出门时新郎要走在新娘的前面,不管是迎婿还是迎妻都是如此。
送亲
新娘从亲朋好友家回来后换去新衣,又开始忙碌起来,此后的婚礼上男女新人就很少在一起了。男方亲属根据路途的远近可适时离开,走之前,女方亲友还要再往车上缠一条彩色哈达,表示祝福亲友一路平安。等他们走后女方亲属才能吃喝。一般牧区举行婚礼不饮酒,也不敬酒,据说是当地活佛倡议的,在牧区喝酒容易出事,进而改喝饮料,一般要准备三四种之多,而且也不用倒在杯子里,可直接用瓶喝。来参加婚礼的客人可以不吃饭,但走时必须带些物品,以婚礼上的食物为主,有时也带些布匹。
在牧区由于交通、人口等原因,参加婚礼的宾朋一般在三四十人左右。此次婚礼十点半就已经结束,随即新郎家人邀请新娘去男方家中,因为只有男方家人请女方去过家中一次后,女方以后才能随意登门。新娘去时要坐在车子的前排座位上,表示被邀请。这里的蒙古族也有回门一说,如果是入赘的,新娘要陪新郎回家住几天,回来时选择的日子也要好。
后记
蒙古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蒙古族人民勇敢、勤劳、朴实、善良。河南县的蒙古族迁徙到河曲地区后,由于受到历史、宗教、文化、婚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加之长期与当地藏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相互学习,共同创造了具有青藏高原文化特色的风俗与艺术。
河南县蒙古族和藏族人民在长达数百年的共同生活、共同发展中,也受到相同的地理环境,相同的生产、生活条件,相同的藏传佛教信仰以及婚姻、语言等多方面的影响,除在住居、词汇、服饰等方面保持本民族的一般特点外,绝大多数社会习俗、生活习惯和社会风尚都已经基本一致。但在河南县人民心中,永远忘不了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后代,身上流着的始终是蒙古族的血液。
新闻推荐
王发林 安永香 孙文博 刘维兴 杜双庆 杜国祯 04 王发林:一心扑在果树上 作为甘肃省著名的果树专家,王发林找到了濒危物种,奠定了西北苹果树嫁...
玛曲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玛曲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