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保扎西:草原上的园丁
贡保扎西:草原上的园丁
本报通讯员 王莉芳
在雪域高原上,有这样一位普通的牧村教师,他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却把一名党员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体现在一言一行中,在平凡的岗位上教书育人,谱写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就是被贡巴草原牧民口口称颂的好老师——贡保扎西。
今年32岁的贡保扎西毕业于甘南师专藏语系,因品学兼优,在校期间就光荣入党。2007年,贡保扎西被分配到碌曲县郎木寺镇贡巴小学,担任三年级的班主任兼汉语文教师。
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望着一张张童真淳朴的面孔,贡保扎西倍感肩上责任重大。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教好这些孩子。他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学校汉语文老师紧缺,贡保扎西义无反顾地教起了汉语文课。而他带的这个班,全班30名学生都是藏族,学起汉语文,简直就是一道很难跨过去的“坎”。贡保扎西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摸索方法,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毅力逐步加以纠正和引导。
为了给孩子们创造学习汉语的良好环境,贡保扎西把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带进教室,给孩子们播放汉语动画片,提高孩子们的汉语听说能力;针对牧区孩子对金字塔、长城等概念没有直观认知的实际,他在电脑上搜集图片资料,一边给学生播放,(转2版)
(接1版)一边用藏汉双语进行讲解;针对学生写字杂乱无序的现状,贡保扎西手把手教孩子们按笔顺写;学生们造句、写作文比较吃力,贡保扎西严格督促他们背诵好句段和课文,以增加词汇量……在贡保扎西的不懈努力下,班上的整体汉语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在2009年的会考中,他带的班级取得了三科合格率100%的好成绩。
贡保扎西不仅在教学上如此用心,在学生的养成教育方面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贡保扎西自己花钱给孩子们买来洗漱用具,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清洁个人卫生。为了培养学生们文明友爱的品行,他教育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用“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5·12”灾害发生后,贡保扎西还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献爱心活动。
如今担任学校副校长的贡保扎西常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必须做好自己负责的每项工作。”的确,铮铮话语背后,是贡保扎西辛勤忙碌的身影。
没有实施“两免一补”之前,贡巴村部分适龄青少年未能入校接受教育,贡保扎西便挨家挨户给家长做思想工作,劝说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在校长其格塔的大力支持下,贡保扎西专门为这些青少年开办了扫盲加强班,从二年级的教学内容教起,使30多名青少年接受了不同程度的教育。
教学之余,贡保扎西还把村里的特困群众列为自己的帮扶对象。为了帮助他们,贡保扎西积极向各方爱心人士、朋友、同学求助。在他的真诚感召下,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这些困难家庭。在郎木寺镇从事民族手工业加工出售的个体经营户乔乔格被贡保扎西的真诚和爱心打动,成了他的妻子,更成了贡保扎西实施爱心行动的坚强后盾,每月拿出一半的收入支持贡保扎西的工作。如今,贡巴村有12户特困群众年年受到贡保扎西的救助,有41名困难学生得到了贡保扎西经常性的救助。贡保扎西还为学校7个班出钱购置了图书架,争取青少年读物丛书3000余本,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当地群众和学生对贡保扎西的行为无不称道,都称他为贡巴草原上的“活雷锋”。
“只要有爱心,就能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贡保扎西用实际行动在贡巴草原上默默谱写着动人的园丁之歌。
新闻推荐
青科村的新变化本报记者吴梦寒前不久,碌曲县双岔乡青科村的亚藏双联桥通行了。村里的牧民们再也不为出行、放牧、牛羊转场交易犯愁了。大家都说,自从省林业厅双联以后,村子和以前不一样了。青科村是...
碌曲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碌曲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