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地名村名探略
□潘硕珍
岷县是现在定西市幅员辽阔的县份之一,我觉得岷县的地名及村落名字很有特征。
地名及村落名字的命名,大都以山、沟、坪、川、坡、滩、岔、湾等地貌特征起名的,比如现今的岷县,秦汉时期叫做临洮,取濒临洮河之意。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北朝西魏文帝大统十年(公元五四四年),始置岷州,因北有岷山,故以为名。”1913年(民国二年),岷州改置为岷县,沿用至今。
用军事要塞命名的有寨、堡、坞、旗等(当然还有教场、将台等地名)。“(北宋神宗时)州军之下,又置县、城、堡、寨……”“(王韶)收复岷州后,熙宁十年(1077年)六月,置岷州铁城堡。”(《甘肃通史?宋夏金元卷》,刘建丽著)寨的含义有两种,一是强盗聚居的地方,一是四周有栅栏或围墙的村子。堡本为军事上的防御性建筑,后泛指集镇,常用为地名,如中堡、刘家堡、杨家堡等。根据《铁城文化考察录》介绍,“明代在‘高筑墙,广积粮’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开展了以村为单位和数村联合的小城堡建筑。这样的小城堡大多建筑在山头或险关扼口。”建在山头的城堡如维新乡元山堡,建在险要关口的城堡如秦许乡中堡。明朝政府派马烨将军在秦许乡山沟的最深处建有囤积军粮的粮仓(此处命名为马烨仓),作为沟口的中堡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防御作用。但因时局稳定,战事平息,据守兵力遂减,作为军事要塞的城堡,就演变成了民居村落。坞的含义为构筑在村落外围作为屏障的土堡,如马坞。从地形上来说,坞是指四面高而中央低的山地。马坞正是如此。“马坞的地名,有记载者,唐代叫马埠峪,宋代为马务堡,后改为马务镇。元代称为马务关,明代改定为马坞镇。”(王贵俭《马坞拾遗》)据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甘肃历史》介绍,茶马互市从宋代就开始了,明代有了进一步发展。明朝政府先后在秦州、河州、洮州、甘州、岷州等地设置茶马司,专门管理对藏族的茶马贸易,反映这一历史现象的地名就是马坞、茶埠、骆驼巷等。“骆驼巷即岷州西二十里,均当茶运干道。”(《西北民族问题研究?甘肃卷》)骆驼巷是今岷县十里镇的一个村庄,与唐代以来的茶马贸易有关。反映古代邮驿制度的,如铺、驿、台站等。“铺”的含义是驿站。以“铺”命名的地方有十里铺、三十里铺,均在现今的十里镇境内。顾炎武在《日知录?驿传》中写道:“今时十里一铺,设卒以递公文。”寺沟乡绿沙村距离县城20华里,明代在这里也设立绿沙铺。茶埠峪既是岷县境内茶马古道上储存销售茶叶的重要码头,也是古代政府传递公文的驿站,又称茶埠驿。台站:清代设置在边远地区的驿站,起报告军情、传递公文、押送犯人等作用。岷县西寨镇境内的站里村,濒临洮河,至迟在清代应设驿站。“骆驼巷即岷州西二十里,均当茶运干道。”(《西北民族问题研究?甘肃卷》)骆驼巷是今岷县十里镇的一个村庄,与唐代以来的茶马贸易有关。
以姓氏命名的村落,较为普遍,这乃是远古氏族村落的延续,如十里镇的雷家庄、齐家庄等,由于移民、婚姻制度的变化等原因,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其居民变得复杂化了,村名沿用了下来,岷县寺沟乡的张家街就是如此。秦许乡之名来源于秦家庄和许家庄合称,乡政府所在地却在泥地族村。秦家庄位于高拉山脚下,现已与许家庄连接成一个村庄,村名叫秦许。
岷县在商、周时期为羌人居住地,后又被吐蕃人长期占领,一些镇子及村落有用藏语或改名藏语的,如秦许乡的宁坝、扎纳,寺沟乡的巴仁、多纳、立珠、立林等;禾驮乡之名,藏语意为山谷里的村庄;禾驮乡的拉路村,藏语为山坡上的村庄。秦许乡的阿阳村,由土族语得来,“‘阿阳\’是‘时运\’‘财运\’‘富贵\’‘吉祥\’的综合,启程留‘阿阳\’是说新娘不要把家里的财运、吉祥带走。”(《土族》,郭璟著)羌语命名的村庄有茶埠镇大竜等。
岷县茶埠镇耳阳沟有一个村庄,名叫屯地,别称尹家庄。“屯”有三种意思:一是聚集、储存,如聚草屯粮;二是驻防,如屯兵;三是屯子、村庄,如东北人叫村子为什么屯。“屯地”之名应与屯田有关。“唐时李晋王曾在南川的扎地、寺沟一带屯兵垦种。至今马烨仓、耳阳沟等地皆有‘屯地\’之名称。”(鱼献琳、王兆祥《岷县森林变迁概述》)岷县马坞籍学者在《马坞拾遗》一书中写道:“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建岷州卫,属陕西都司,推行朱元璋的屯田制度,当作边防要地长治久安、强兵足食的兴国之举。明代的屯田,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三种。”“民屯,主要由移民、流民和招募者组成,开荒屯垦,在生产的同时,还要负责本地区的防御任务。”民屯是用移民、招募等形式组织农民到人少地多地区垦荒,官府供给耕牛种子,免征三年租税,以后甚至亩税一斗。政府在尹家庄的屯田属于民屯的性质。又据甘肃康乐籍花儿研究专家汪鸿明考证:明朝设岷州卫,卫下设所,“百户下是总旗二、小旗五。一个总旗领5个小旗,小旗领军士10人。所以,当时分配土地是以旗为单位分配的。”(《花儿源流考》)“经过元朝末年长期战乱,洮州地区荒芜土地很多,亟待屯垦,这都是当时以‘旗\’为单位进行‘军屯\’。”(《花儿源流考》)军屯耕牛、种子、农具由政府供给,屯军向政府缴纳赋税,称“屯田籽粒”。“新城(临潭卫城旧址,今临潭县境内)的许多地名是张旗、李旗、王旗等,都是以当时戍边的军队中最小的军官(相当于现在部队的班长)的姓氏命名的,那个军官姓什么,他所驻守的地方就叫什么。”(《圣洁甘南之文化生态探讨》,徐建群、恒考、杨维军编著)岷县境内,用旗命名的村庄有维新乡的武旗和施旗。
曾经建立过手工作坊的村庄有寺沟乡的纸坊村,清水乡的水磨沟村,十里镇的瓦窑沟等。水磨是甘肃手工业普遍使用的动力装置,多用于粮食加工、酿酒、造纸、榨油和制香等生产。清代中期,水磨已经遍布全省有水源的地区,仅狄道、岷州就有水磨1900多处。寺沟乡纸坊村濒临叠藏河,建有许多水磨房,为造纸、榨油提供了有利条件。纸坊村已故学者车晓岚在其古体诗《纸坊村》中写道:“当年造纸一时新……”原城郊乡香坊崖村有水磨,以前制过敬神的香。又据《甘肃历史》介绍,明清时期,甘肃盛产沙金,靖远、岷县、敦煌等地是重要的沙金产地。岷县东山区马坞乡的一个村庄,就叫做沙金,取“沙里淘金”之意。茶埠镇耳阳沟内有一个村庄,名叫炭山,因发现石炭(煤)而得名。据《岷县志》记载,清道光初年,地方官吏曾在此建厂开采煤矿。1956年,耳阳国营煤矿在炭山建立,并附建陶瓷厂。沙金和炭山是按照发现的矿藏命名的村庄。
有神话故事或者民间传说色彩的镇子及村落,如锁龙(据说与明朝刘伯温斩龙脉有关)乡及十里镇的大、小卧龙;原城郊镇的火烧沟与一段民间传说有关:明代岷州刘亚元上京赶考带回的火印符录烧毁了狐仙洞府,狐仙在西寨地段河床最窄处跳过洮河,逃到洮州。据《岷州志校注》记载,原岷山乡迭麻村,又写作跌马村,与朱家沟里的九头蛇有关:九头蛇布云发雨,被齐家寺的后喇嘛打落马下,这个地方就叫跌马村。九头蛇别名透山娘娘,庙址在下迭麻村。原城郊镇教场街有个洮珠村,应该是洮水流珠的缩写。岷县文化局编印的《岷州文化揽胜》收入了关于“洮水流珠”的传说:“相传尧舜时期,洪水泛滥,舜命大禹治水,历经艰难险阻,不能成功。玉皇大帝的女儿怜悯苍生受苦,趁玉皇大帝遨游昆仑的时候,偷盗了玉皇大帝召神遣将的‘黑玉\’,帮助大禹治水成功。此事被一位天神发现,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将捉拿女儿。善良的公主在洮河边上痛哭了一场,投河自尽。她的眼泪化作千万颗珍珠,出现了‘洮水流珠\’的奇观。现今岷县城东香坊崖有珍珠圣母庙,据说就是祭祀玉皇大帝的公主而修建的。”有些村庄与岷州八景有关,如东照村就是东坡晚照的简写,位于东山脚下,属于城郊乡,与香坊崖接壤。城郊乡刘家堡村又叫做长虹村,是叠藏长虹的简写。东照村是东坡晚照的简称。
另外一些乡镇及村庄被当地政府改了名字,富有政治色彩或者时代烙印,比如文斗乡和西江镇的团结村和富康村。
新闻推荐
本报兰州讯(记者吕宝林 周者军)记者从省作协获悉,以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陈崎嵘为团长的中国作家采访团一行15人近日再次走进陇南市和甘南州,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进行回访,实地了解当地灾后重...
临潭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临潭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