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写羚城跨越新篇章 ——合作市农村信用社发展见闻
甘南大草原,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合作市是甘南藏族自治州文化经济发展的中心,相传这里曾是藏羚羊出没的地方,又名羚城。近年来,合作农信人打响了一场自身管理建设,推行普惠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经过六年多艰苦卓绝的奋战,在广袤的草原上书写出追赶跨越的壮美新篇章。
美丽的草原壮美的旋律
雪山草原,牛羊肥壮,溪流淙淙,牧歌悠远……
蔬菜大棚,专业合作社,牛羊养殖场,藏乡农家乐等特色产业蓬勃兴起;一条条平坦的乡村道路,一幢幢别具一格的藏式小楼,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我们来到卡加曼乡香拉村,尽管已是隆冬时节,但全村147户农牧民有的忙碌地跑运输、有的准备开春种蔬菜和苗木的肥料,还有的加工饲草。
村支书道尕饶有兴致地介绍,香拉村的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合作农信社的信贷支持,特别是自2012年被农信社评为信用村后,信贷支持额度就更大了;因此,全村人均收入由2008年以前的一千多元迅速增加到了4000多元。村民们的住房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家家户户还都买上了摩托车或小汽车。
“近几年,在农信社累计35万元惠农贷款支持下,我家发展苗木种植,目前云杉、云松苗木留床超过两百多亩,现在是全村最大的育苗专业户,年收入超过了10万元。手头有了钱,一家人的生活水平自然就有了很大提高!”提起农信社支持村民发展经济走上了致富路,道尕笑得合不拢嘴。
走进香拉村包光孝家的农业科技园,蔬菜大棚里绿意盎然,各类绿叶蔬菜长的正旺,放眼望去绿油油的一片。包光孝家目前有蔬菜大棚51座,除各类蔬菜外还有葡萄、枸杞等。一家三口人年均收入一百多万元,是合作市种植高原蔬菜致富的典范。老包是农信社的老客户,农信社从最早的一两万元的信贷支持逐步增加到35万元,包光孝的果蔬种植生意也越来越好,“农信社就是我们农民自己的银行,贷款手续简便、灵活又及时!”包光孝感激地说。
格来村113户都是农信社的客户,提起惠农贷款给村民带来的变化,村主任周加克如数家珍,以前村子里不少困难家庭供不起学生,近几年村里所有的适龄儿童都上了学,还出了13个本科生和2个研究生。
周加克家的两层小楼典型的藏式房子,整个院子干净整洁,房间里的装饰极其讲究。这几年在合作联社的支持下我的中草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共有柴胡、臧木香、大黄350多亩,年均收入70多万元。“有了农信社的支持,我们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发展经济都富了,98%的农家都盖起了新砖房,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村民们打心里感激农信社!”周加克伸出大拇指赞不绝口。
村民宗发荣过去是村里的特困户,近几年在合作联社惠农贷款的支持下发展养殖业走上了致富路,如今在城里也买上了楼房。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费存良是格来村的一位普通村民,近几年在农信社的支持下办起了汽车修理厂,现在也是村里的致富典型了。
不仅专注于三农经济发展,农信社还注重培育小微企业的成长壮大。
明海商贸公司董事长湛文政最早是甘南州国有企业的一名下岗职工,当年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了农信社,获得8万元资金后,他从个体糖酒批发小生意开始,逐步发展到了集畜产品收购、储存、销售为一体的大型商贸公司。一路走来,湛文政发自内心感激农信社:“没有农信社就没有我的商贸公司。这些年农信社从几万元的信贷支持开始一路扶持我发展壮大,近三年累计信贷支持已有4000万元之多。
藏族青年加老是安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领头人,他主要从事民族服饰、唐卡、藏族特色餐饮,近三年合作联社累计信贷支持600万元,帮助加老建了一个大型藏餐城,日均营业额1万多元,是目前合作市最大的藏族特色餐饮城。该公司年均收入200多万元,合作联社从最早的5万元信贷支持到现在的上百万元,加老说,企业的发展壮大与农信社的支持息息相关。
在美丽的甘南草原,我们聆听到了农信社推行普惠金融这首壮美的旋律。
砥砺奋进 华彩嬗变
刚刚过去的2014年,合作农信社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三农”的立社理念,以省联社“三大战略”为导向,凝心聚力,开拓进取,成效斐然。
截至年末,该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9.53亿元,较年初净增1.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12亿元,较上年各项收入达到9093.04万元,较上年增加1701.15万元。全年实现盈余1118.0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670.45万元。
这是一组令人惊喜的数字,但来之不易!
甘南是少数名族区域,受自然条件影响,员工思想守旧,安于现状。
农信社把员工当做业务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因此把培训作为最大福利送给员工,鼓励参加学历教育和银行业从业资格考试,聘请高校知名教授讲授基础和中高端金融知识,推动员工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服务技能。在省联社的安排部署下,公开招聘引进了13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改善队伍结构。联社一班人对员工生病住院、红白喜事、家庭困难、家庭纠纷、子女升学做到“五必访”,切实体现人文关怀。在经营好转之后,2010年唯一在全州8个县市补缴齐了欠账多年的基本养老、医疗等6个规定保险,唯一额外统一缴费参加员工意外伤害保险,解除了员工后顾之忧。如今,全社职工精诚团结,步调一致,形成了强大战斗堡垒,发挥出了巨大的能量,一局打破了僵持了数年的沧桑局面,成为支持甘南州地方经济的中流砥柱。
三分管理,七分做人,联社理事长马元是这么讲的,也是这么做的。近年来,合作市联社始终坚持“人才战略”,切实履行选干部、管班子、强队伍、育人才、聚人心的职责,以优化人事制度,强化队伍建设为抓手,为农信社的大发展、大跨越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截至目前,共选拔、任用和调整干部80人次,招聘高科技人才40多人,更加改善了全社人员学历层级,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近几年,该联社坚持遵循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立足本土,支农壮歌“农”字当头,服务为先。该联社高举“以人为本,服务三农”的旗帜,创新发放了全市近70%的农户贷款,10%的小微企业贷款,全部的下岗再就业贷款。为了支持新牧区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去年,该农信社先后整合4家网点机构,优化网点布局,投资上千万元对全辖10个营业网点进行装修改造,员工统一着装,微笑服务,更为丰富服务种类。面对信贷资金紧张,联社向周边兄弟联社伸手求援“借米下锅”,进一步激活了信用。为了拓展信贷市场,农信社创新信贷文化,向合作市虫草、畜牧、藏饰品加工等十余个特色产业累计发放农户贷款7亿元,涉农贷款余额达85414.26万元,位居该市农业贷款发放第二位。
同时,该农信社不断调整信贷策略,细化信贷市场,“一手抓农户”,一手抓“小微企业”,同步放贷重点实施,累计发放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贷款3204.42万元,推动了14家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崛起。
近年来,合作农信社力推小额信贷,共建立信用村11个,授信户数达到3712户,授信总额达到15691.7万元,授信面达到155.4%,累计为7289户建立了经济档案,累计向农户发放不需任何抵押、担保的农户小额信贷4041.91万元,农信社为全州金融市场提供了90%以上的农牧业贷款以及1/3的个体、非公有制企业贷款和全部的下岗再就业贷款。
为了拓宽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该农信社社优化布局网点,着力打造了10个精品网点,着力营造“标识统一、设施完善、安全保障”的温馨型营业环境,择优布控ATM机14台,便民服务点5个,构建了包括物理网点、自助设备、便民点在内的全方位,多渠道的金融服务网络。当年,该联社进一步拓宽营销渠道,全年共发行飞天卡3919张,金融IC卡5975张,富农卡584 张,白金卡27张,共布放POS机107台,有力地拓宽了农信社存款组织渠道。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席卷而来,该农信社大力推进手机银行、网银、POS机、微信银行,开展进校园、进社区,“免费办网银,免费送礼品”的综合营销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电子银行业务客户的渗透率和覆盖率。截至目前,共开通个人网银1752户,企业网银35户、手机银行2311户;网银交易笔数19822笔,共计金额6364.56万元;手机银行63378笔,交易金额1794.71万元;实现中间收入191.29万元,电子银行业务迎来了开门红,成功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互联网金融业务,该联社派员先后到甘肃民院、卡加曼小学进行业务宣传和金融知识普及,10个营业网点在牧区设立信用社帐篷,有力地推动了电子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为进一步推进“1235”发展战略,该联社经过实地勘察调研,在人口密度大、发展潜力大的区域设置了1个社区便民金融服务点,打造了真正的社区银行,在甘南金融机构中尚属首例。
危机中创出“合作模式”
格桑花开,一路芬芳……
鲜为人知的是,合作农信社曾经历过一段跌宕嬗变的巨大阵痛。
让我们把镜头摇回1998年5月,伴随合作撤镇建市行政区域划分,合作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在两挂鞭炮声中挂牌成立了。
全辖存款总量不足600万元,且连年亏损。2002年6月,2家城市信用社带着不足800万元存款、近2500万元贷款(不良率分别高达97%和85%),背负2400万元支付维稳再贷款的“嫁妆”并入,历时11年高风险运行后严重资不抵债,可谓“山穷水尽、风雨飘摇”。
2008年初冬,甘南草原上寒风凛冽。
就在合作市农信社濒临倒闭的危机时刻,省联社审时度势,一纸红头文件,调动在临夏州农信系统成长起来的业务精英、时任省联社临夏办事处综合管理部经理、正当而立之年的马元赴甘南担任合作市联社党委书记兼理事长。
从此一支充满活力、富有战斗力的“决战队”在雪域高原上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奋战。
当马元走进合作农信社时,这家有上百人的金融企业的现状远远超出他的预料——每月只有几百元工资的职工们个个表情漠然,狭小的办公室漆黑脏乱,办公室有一张桌子因一条腿“骨折”靠两块烂砖头“苦撑”着。财务账面显示连续11年经营亏损,不良贷款账面余额3207万元。有人递来一份报表,马元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好家伙!历年亏损挂账和各项资产损失高达4679万元……
临危受命,摆在新班子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严峻的现状,面对来去自由随便的职工、管理一盘散沙的困顿局面,马元的眉头紧拧着开始苦思冥想。
联社一班人清醒地看到,当时尽管包袱沉重,如发挥好人缘地缘优势,拓展市场还有很大空间。“要有超常的思路和着数才能挽救合作市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危机。”理事长马元一语中的。随之开出了“发展增量、确保质量,内抓管理、外塑形象,争取扶持、解危脱困”的24字药方,确立了“注入信贷资金,支持新牧区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主动赢得政府和社会信任”的策略。
新班子成员经过认真调研和分析自身情况后,准确分析查找优势、劣势,潜心研究国家出台的扶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措施,从甘南州面临的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中看到了希望,找到了方向,以提振市场信心、鼓舞士气、活跃信贷业务、加强内部管理、争取多方扶持作为五大主攻方向,十项重点措施环环相扣,打开从困局中突围的关口。
重要的是行动。
在新班子上任的首次职工大会上,面对一双双关注和渴望的眼神,马元严肃地亮出了“军令状”:“竞争上岗,能者上、无能者下!”
“金融企业不养闲人懒汉,经营和服务要走内保外扩的创新发展之路!”马元掷地有声。
“什么叫内保外扩?”有人小声问。
“内保就是在保证抓住城区单位和个人存款的同时,走出去!到农牧区找米下锅,力争今年存款达到2亿元!”
合作农信社的职工们还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年存款达到两亿元这个天文数字。
难怪,马元的话音一落,便引来哄堂大笑!
“全员实行目标责任制,我马元首先保证自己要联系来100万元资金!”
顿时,会场上鸦雀无声。一场改变观念的梦幻曲,紧锣密鼓地拉开了序幕。
停滞与发展、落后与前进等待阳光的抉择,合作农信社人选择了后者。
临危受命,新班子深感责任重大,举手投足如履薄冰。
新班子上任第一个月,面对信贷资金十分紧张、贷款几乎揭不开锅的困难,省联社向合作联社注资1500万元,专门用于充实资本金,对改善经营状况、处置风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马元还专程拜访兄弟联社“磨嘴皮子”求援,终于筹措来上千万元资金启动“信用工程”。首先,农信社选择卡家曼乡拉寨村,进村入户,依靠村两委开展资信调查和评级授信工作,举行仪式营造声势,现场向26户农牧民发放80万元小额信用贷款。接地气、实打实的行动产生了积极反响。于是,农信社每年安排3个村培育信用,由点到面,逐年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规模。经过两年的努力,合作市农户小额农贷授信面达到87%,授信总额1.4亿元,现有贷款余额近2198万元,比2008年末增长9倍以上。在已经授牌的11个信用村中,贷款到期收回率超过98%。
创新突围,在栉风沐雨中进行。
合作市经济重心在城区,活力在中小企业,发展潜力在非公经济。从2009年开始,农信社把握用好政府贴息、增大担保基金总量的政策机遇,把下岗再就业贷款单户额度从2万元提高到5万元,与政府有关部门联手扶助弱势群体谋生发展,培养潜在客户,涵养财源储源。同时,积极捕捉市场信息,信贷资金与民间资本联姻,加大对宾馆、餐饮项目金融支持,支持高原藏区民族旅游业发展,大力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空间。四年间,累计发放下岗再就业贷款1221户3989万元,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19户,贷款余额5074万元,引进存款近2100万元。当年12月份,联社完成统一法人改革,成为全国范围内自身努力加省级联社扶持,成功兑付专项票据,完成第一步改革目标的典范。
半年后,省农信社的一位负责人前往合作市调研时不无感慨:“合作农信人在危机中创出‘合作模式\’!”
艰难的跨越奇迹般的变化
经过短短两年的顽强拼搏,合作市农信社在困境中崛起,让员工在迷惘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历史大摇大摆地走进2010年,一个崭新的中国在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中大步走来,新一代非公经济的开发者带着书写历史的自豪感开始了崭新的创业。
初战告捷,新班子着眼长远可持续发展,确立责任意识,与城乡居民、小微企业和各类非公经济主体结为战略发展伙伴,不断加大信贷投量,信贷服务渗透进合作市城乡经济发展的微观领域,扶持项目涵盖农牧民种养业、农机具和生产资料购销、城乡个体户经营、小微企业、民族特需品和特色生态旅游等,业务可持续发展有了对等可靠的客户群体,经营方向、服务定位回归农村信用社办社宗旨,成为最终赢得竞争优势的根本。
为了使全员确立市场意识、客户意识,从视觉上努力与商业银行比肩看齐,更重要的是让客户享受到增值服务。农信社先后整合4家网点机构,优化了城乡网点布局。并陆续投资230万元,对全辖8个营业网点进行装修改造,市中心繁华地带,竖起了大型广告屏,每个网点安装了LED显示屏。员工统一着装,挂牌服务,正常工作日延长营业时间,星期天照常办理对公业务。还将对公存款所需手续打印成简单易懂的开户指南,主动上门送到经办人员手中,减少了客户反复跑路、问询,用超人的精神和细腻的感情投入体现出了服务差异。
约法“三章”,阳光放贷是农信社的一条铁律。理事长以身作则,引导员工视发放贷款为责任而不是权利,让贷户明白互利共赢是借贷双方共同利益。“阳光、透明、规范”的信贷文化,潜移默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也深深感染了贷户。几年来,全辖信用社累计发放的100万元以上贷款7.5亿元无一笔形成不良,恪守信用蔚然成风。
为了完善机制,双向激励;农信社设立了经营效益、组织资金、盘活不良、内部管理等集体奖项和星级柜员、优秀信用社主任等个人奖项,每年进行评比奖励,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改革分配制度,将绩效薪酬与各项经营指标、内部管理、阶段性工作效率、柜台服务挂钩,形成了基本工资保吃饭、绩效工资凭贡献的分配机制。员工年均收入水平由2008年的1万元,逐年跳上3、5、8万元台阶,2014年达到10万元。工资提升后工作有了奔头,“大锅饭”局面被打破,关心业务经营、操心内部管理成为员工自觉的行动。
面对不良贷款这块“硬骨头”,联社痛下决心,迎难而上,成立了“清收攻坚领导小组”,理事长亲自挂帅,出实招,下硬手:一是先从内部员工“开刀”,先后收回40名员工自用的不良贷款200多万元;二是积极争取当地党政纪检监察、纠风、组织人事等部门支持,对拒不还贷的公职人员落实省委、省政府“三停五不”组织处理和“扣薪还贷”措施,清收58名公职人员拖欠不良贷款685万元,打开了清收不良贷款另一道缺口。经过4年的鏖战,累计现金收回不良贷款300笔3600万元,以土地、房产等实物抵贷方式收回不良贷款3笔422万元。
合作市政府在2011年工作报告中首次表扬了合作市农村信用社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政府和社会公众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充满信心。与此同时,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主力军作用凸现。全市农信社用占金融机构16.67%的资金,提供了全市金融市场90%以上的农牧业贷款、1/3的个体私营经济贷款、全部的下岗再就业贷款。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经过四年来的顽强拼搏,终于使合作市这个濒临破产退市的“高危机构”步入了常规发展的轨道,风险化解取得全面胜利。2012年末与2008年末的数据对照,见证了合作市农村信用社四年来发生的奇迹般变化:各项存款由当初的1.02亿元增加到6.3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35亿元,较2008年末净增4.36亿元。四年累计发放各类贷款10.85亿元,为过去11年的3.1倍。各项贷款和涉农贷款投放量分别占全市金融机构的53.53%和82.66 %。2012年实现总收入5238万元,较2008年增长4.29倍;四年累计实现各项收入1.08亿元。至此,困扰合作市农信社11年之久的历史包袱和损失资产全部处置完毕。
事实证明,合作农信社通过以帮助农(牧)民和小微企业解决贷款难为重点,以信用创建为载体,把满足“三农”和小微企业资金需求作为第一责任,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如今,羚城的农牧民和城乡个体户、小微企业缺少资金时想到的是农信社,手头有钱了,想到的也是农信社。
带着希望和梦想踏上新征程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活生生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画面。
于是,在一个特定的视角下,故事与画面交融,组成一个真实的人生,诉说一个朴素的哲理。
只要有光源,我们就可以在固定的空间和流动的时间中勾勒出一个棱角分明的形象。
是冬,我们来到合作市,驻足繁华的当周街,一幢幢现代化楼房高低错落、鳞次栉比;然而,屹立在民贸大厦十字的那栋银白色的“农信社”营业大楼显得简洁明快而又亲切。步入五楼一间普通而又整洁的办公室,冬日的阳光透过蓝色玻璃幕窗,斜照进来,光线镂刻出他棱角分明的四方脸庞,一双目光炯炯的眼睛,略微向上的嘴角透出坚毅和胸有成竹的性格,稳健与笃实的举止仍属他特有的气质。
在按动快门的刹那,我突然发现,定格的是一个关于昨天也关乎明天的故事。
这位,就是合作市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马元,一位临夏汉子在羚城艰苦创业,坚强而又豪迈的故事——
从2008年到2014年,从只够温饱的工资待遇到人均10万元的丰硕收入,从漆黑、狭小、脏乱差的办公环境到宽敞明亮的营业场所,从落后、陈旧的办公设备到整齐划一的高端硬件,从员工萎靡的精神面貌到良好的精神风貌,从无从启齿的企业形象到众人赞誉的企业口碑……
2013年,合作市联社成功代理了5个单位的国库支付业务,崭新的办公大楼拔地而起,同年,该联社再次蝉联省联社综合经营大奖,等级行社达到A1级。
截至2014年底,合作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9.5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12亿元,涉农贷款余额8.54亿元,实现各项收入9093.04万元,资本净额达到1.2亿元。
今年58岁的罗成龙是合作联社的一位老员工,在农信战线上已经辛勤耕耘36个年头,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记者讲述了合作联社不平凡的发展历程;2008年以前合作联社职工月均工资仅有五六百元,因此大伙一度对单位失去信心。自从新领导班子上任后各项业务发展飞快,过去几个营业网点的漏雨透风的瓦房如今变成了现代化的服务大厅,现在员工的工资增长了近十倍,自然大伙的工作积极性和爱岗敬业的风气蔚然成风。老罗的年收入达到了近13万元,因此,罗成龙以自己是一名农信社人而自豪……
聆听着马元和合作农信社人顽强拼搏的足音,回顾农信社从困境走向辉煌,我们感到有一股热浪扑面而来!
风雨兼程,六年汗水,一路艰辛。
从青丝墨墨到两鬓斑白,从如履薄冰到踌躇满志。
一如既往,马元每天深夜处理完材料报表后回到宿舍,一个铁铮铮的汉子,躺下竟成了一滩泥。家人远在河州,为了合作农信社的辉煌跨越,有时他一月回不了一次家,每当想起年迈的老人和忙里忙外的妻子,还有孜孜不倦的儿女,马元感到莫名的内疚,他想解释、又觉多余;他要用事业的成功,酬谢家人。
春节的脚步声愈来愈近,喧嚣了一天的羚城又静下来了,马元辗转难眠,一连几个深夜,他思前想后,在胸中勾画一幅蓝图,那是一幅合作农信社崛起和腾飞的壮美画面。
“六年清零从头越,二次创业铸辉煌”。2015年是合作联社转型跨越的关键之年,也是升级组建农商行的开局之年。
面对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马元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断壮大资金实力,强化市场占有份额,坚守农村开拓城镇,创新开辟新市场,通过多渠道的存款组织,逐步增强合作联社市场竞争力。今年,该联社将进一步弘扬企业文化,提升资产质量,完善信贷客户的回访机制,更好的服务于农牧民,通过口碑树立良好的形象,建立起与农户的联系。然而,服务是金融机构赢得效益的法宝,因此,加强服务培训教育,更新员工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合作联社人将继续鼓足干劲,为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和富民增收而不懈奋斗。
合作农信社人明白,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因此,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主动服务和融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在推动地方经济跨越发展上要有新思路、新理念、新举措,在全面推进普惠金融上要有新成效,在创新支持三农上有新突破,在持续深入转变作风上有新作为,继续着力破解三农和小微融资难,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提速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农信社将不负时代的重托和人民期待,带上希望和梦想,踏上新的征程;以全新的姿态,挥写羚城农信社跨越新篇章。
甘肃经济日报社
本栏目主持、撰稿:郧 君
新闻热线:13893163786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后志良)6月19日至20日,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康军与厅机关有关处室、省公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及甘南州委常委、州委秘书长杨武,州委常委、夏河县委书记杨雄,副州长、合作市委书记刘永革一起,先...
合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合作市,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