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开香巴拉 辉煌甘南60年之幸福生活篇
格桑花开香巴拉
辉煌甘南60年之幸福生活篇
题记:就这样走向草原/像矫健的骏马/一路留下快乐的歌唱 ——甘南诗人贡卜扎西《藏族人》
藏家儿女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不管是谁,只要找到了八瓣格桑花,就找到了幸福。
盛夏,行走在甘南寻找八瓣格桑,从重峦叠障的岷迭山地到广袤无垠的玛曲草原,处处美不胜收、朵朵鲜花怒放,哪一朵是幸福的格桑?藏家人笑道:“格桑花”其实是一种统称,草原上盛开的每一朵鲜花都是幸福的格桑。
“多少年来,春花灿然绽放,夏叶轻声絮语;秋果熟了自枝头落下,冬雪给阿尼玛卿山神穿上银盔银甲……”如诗所述,建州60年来,甘南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美丽的甘南,灿若格桑。
才让和才让道吉搬了新家
夏日阳光暖暖地照进才让家的小院,65岁的才让骑着摩托车刚接回上一年级的小孙子。
坐南朝北的这一院新屋,红顶白墙、斜倚在碧绿的草坡上。抬眼望去,眼前有黑色的牦牛在绿色的牧场上悠闲地吃草,一只小牛犊伸长了脖子“哞哞”地呼唤,声声悠远;远在天边的碧蓝天空朵朵白云却仿佛触手可及。才让的这处新屋美得像建在画里一般。
这个家,刚从格河沿岸异地搬迁至此,村名为央德新村,央德藏语意为“吉祥”。村民们已陆续入住,健身广场上,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材一应俱全,静等放学的孩子、忙罢归来的大人们在此聚集。
才让一家四世同堂,他指着两层小楼做着规划:“94岁的老父亲,两个儿子,6个孙子。17间屋,楼上自己住,楼下打算往外租。”央德新村距合作市不过两三公里的路程,无论是出租房屋还是经营牧家乐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新装修的房屋藏式风格浓郁,开在废旧油漆桶里的小花艳丽夺目。(转2版)
(接1版)才让的妻子从楼梯拐弯处,夹起一块牛粪用火钳子固定在太阳灶上,约莫一分钟后,一缕青烟袅袅升起。在正午阳光的直射和火焰的燃烧下,那块黑色的牛粪闪烁出金色亮光。古老与现代,在此交相辉映。
远在碌曲县的才让道吉也搬家不久,他的家从偏僻的斗热沟搬到了公路旁的新寺村,“原来我们54家农牧户祖祖辈辈住在山沟里,房屋一家挨一家,牲畜棚圈夹杂中间,一直建到了半山坡上。”
才让道吉专门带我们去参观他那几成废墟的旧屋,“原来是土坯房建在斜坡上,下大雨的时候很危险。水和路都是问题,交通不方便、生活不方便、孩子上学也不方便。”一连串问题是一座座山,挡在他们的面前。
搬至西仓乡新寺村后,生活条件大大改善,才让道吉的儿子和儿媳在牧场放牧,才让道吉夫妇俩带着两个孙子住在定居点。而定居点的这处新屋,通水通电通路、200多平方米的房屋再加上几分地的院子收拾得齐齐整整,传统的藏式建筑与瓷砖贴墙的洗澡间和谐相处,时尚现代的橱柜与传统的牛粪燃料在厨房里相依相存。生活的舒适与习惯的传统都得以兼顾。
47岁的才让道吉也已是做了爷爷的人,这些年的变化,他的心里有本账,“盖房子政府给了2.9万元。除了这,现在的惠农项目也特别多,危旧房改造、牧道建设、贴息贷款、集中暖棚等,连家里的电视都是国家送的。”才让道吉心生感慨:“以前想都不敢想,干部都享受不上的好生活如今全成了现实。”
碌曲县西仓乡新寺村的这处定居点,街巷整洁、屋舍俨然,垃圾集中处理。村口专设的嘛尼房、转经筒离蓝天是如此之近,离藏族群众的心也如此之近。
6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甘南藏家人生活中的变与不变,一代代才让和才让道吉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卓尕和久曼住进了牧民新村
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水平的卓尕在一家建筑工地上打工,每天有90元的收入,事实上,43岁的卓尕是这个六口之家的唯一劳力。87岁的老母亲和三个年幼的孩子都需要照顾,丈夫加考已经60岁,身体多病无法外出打工,家里的牛羊早已卖掉,牧场也已租给他人。
7月初,我们走进夏河县桑科乡强才塘牧民新村的卓尕家,整洁的小院、崭新的房屋,从屋内装修及崭新家具来看,丝毫看不出这个家庭的困窘。
“以前我们一直租房子住,搬到这里有5年多时间。如果不是政府,我的房子盖不起来。”卓尕家的这一院房十几间屋自己花了3.2万元,其余费用由政府实施的游牧民定居工程承担。
除了享受到游牧民定居工程的补助外,卓尕一家6口人,有5口人享受着国家低保,其他诸如医疗、教育、临时救助等多项惠民政策,几乎无一遗漏都惠及到卓尕一家。
加考拿出一本“合作医疗门诊记录”,几年来,加考门诊报销金额从几元到几十元,清清楚楚一本账。今年,加考因为腰疼住院花掉6000多元,最后也报销了大半。卓尕的前两个孩子出生在家里,但他们的第三个孩子在医院出生,“因为政府鼓励到医院生,并且能够报销费用。”
如今,卓尕的两个大孩子都在上学,一个住校,一个不住校,但都一分钱不用花。“吃饭住宿全不花钱”,卓尕笑着说:“放心得很,他们在学校吃的比我们好,馍馍有、肉也有,干净得很。”
卓尕家门前,正在修建的一幢三层楼,将作为这个牧民定居点的幼儿园,建成后,将免费对孩子们开放。这样,一个牧民家庭的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的十多年里,将全部免费就读。有这么好的条件,卓尕下决心“再苦,也要让三个娃娃上学”。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卓尕家的生活现状比再多的数字都更有说服力。
在玛曲,51岁的久曼一家日子原本也过得拮据。久曼身体多病,看病把牛羊都卖了,“当时在牧区不知道看病可以报销”。
两年前,久曼家从秀玛村的牧场搬到了尼玛镇卓格社区的萨河定居点,这处定居点位于玛曲县城附近。久曼家的这处新居国家补助5万元,自己花了2.5万元,居住面积有200平方米,加上小院有260平方米,一家4口人,绰绰有余。宽敞的玻璃暖廊、簇新的木地板、金碧辉煌的壁纸、定做的藏式沙发,电视、电扇、洗衣机、音响等,一应俱全。
以前在牧区,牧民多以畜牧为主,经济收入单一;搬到定居点后,因为交通便利,可以做生意、跑出租车,收入大大增加。久曼因为身体不好不能外出找活,社区就安排他打扫社区卫生,每月有800元收入。此外,全家4口人都享有国家低保,大大缓解了这个家庭的窘境。
搬到定居点后,久曼的两个孩子上学方便了许多。小儿子才让南杰在玛曲县寄宿制藏族小学读书,这是个爱读书的孩子,他的书桌上,《历代藏族名人传》《西游记》《红楼梦》以及金庸的《笑傲江湖》“并驾齐驱”,看得出是个涉猎广泛的读书郎。
你要问久曼哪个孩子好,久曼会很自豪地大笑:“两个都好!”
就在这一声仰天大笑里,我们看到了久曼对未来生活的无限信心。
才让加的牧场生活有了新变化
才让加在冬牧场上正忙着做转场的准备,7月,他和妻子赶着家里的300只羊、50头牛进入水草丰美的夏牧场。
多少年来,才让加的祖祖辈辈们都过着这样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时至今日,这种游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牛羊依旧满山坡,但甘南的游牧民在定居点上都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年轻人在牧场上放牧的时候,老人和孩子守候在家,不再经受风雨之苦。而与牧场上的年轻人时时相伴的,也不再是“天苍苍,野茫茫”。
牧场已经分到户,原来条件最艰苦的冬牧场上盖起了砖房、搭起了暖棚,有太阳能可以发电,条件大大改善。与以前“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的帐篷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外出放牧时,还是要住帐篷,但今日的帐篷生活也与往日不同。
今年年初,国家配发的太阳能便携式一体机送到了游牧民群众的手里,解决了在外游牧时看电视难、听广播难的问题。这种被当地人称为“四件套”的便携式一体机“合起来就是一个皮箱,打开来上面是电视,下面是太阳能板,在牧区可以随时看电视,几十个台都能收到”。
在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之后,国家实施的“西新工程”又实现了“帐篷通”,为草原上的藏家儿女安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这在“白天放牧,晚上围着火炉数星星”的60年前,也许是一个无法想象的奇迹。
年年盛开的格桑花见证了一个个奇迹的诞生,60年来,国家和省上为甘南量身定做的优惠政策亦如草原的格桑花般繁星点点,点亮藏家人的新生活。仅在去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十二五”支持甘肃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设项目方案》,涉及甘南州的129个大项目规划投资524.3亿元,这129个大项目根据甘肃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甘南州将其分解落实为1457个具体项目进行实施……
“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格桑花哟尽情绽放,好像幸福的声声呼唤,明媚着雪山的风光”。藏家儿女的幸福生活,如这歌声,响彻在蓝天白云下的宽广草原。
新闻推荐
李荣灿在甘南州调研时强调 努力把旅游业建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李荣灿在甘南州调研时强调努力把旅游业建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本报讯(通讯员李凯)近日,副省长李荣灿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调研时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藏区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动生态旅游示范区建...
合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作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