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琰从时间的泥沙里萃取文字的黄金
作为一个用笔记录生活的人,王琰在生活中可能更理性些,而私下作为一个女人也有非常细腻敏感的一面……
在王琰看来,写作不仅仅是一种纪录,更重要的是“提炼”,要分清自己是在“记录”还是在“创作”……
如何在多媒体时代阅读,王琰觉得:读书一定要有选择,有效率地读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在你有限的生命里尽量读好的书……
在采访王琰之前,记者曾在一次作家采风团中与她邂逅,她爽朗又随和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采访相约在她工作的地方,在偌大的办公室里忙忙碌碌的她让记者见到了她不同于之前的另一面。见到我后,她依然那么热情,爽朗的笑声又勾起了之前愉快的回忆。
王琰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当作家,生活中大家也不觉得我是作家。这或许跟我的工作环境有关,我毕业后直接在文联工作了,文联里有作家协会,在“文艺气息”的浓烈熏陶下,我试着投稿,很顺利,就一直坚持了下来,直到现在我还想,如果那时投稿遭到拒绝,或许我就不能坚持下来了。
王琰的创作面广,文学作品涉猎的类型非常全面,不管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她都得心应手。记者问她作为一个女性作家是如何把这么多题材都能驾驭好的。王琰说,在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我就很反感别人对女性作家的定位,我认为女性可以驾驭任何题材,可以温婉清隽,也可以大气磅礴,这与作家的性格有关,而不是性别。其实作为一个用笔记录生活的人,可能我在生活中更理性,而私下作为一个女人也有非常细腻敏感的一面。我在写作的时候可能会更自我,至于用什么方式表达我觉得不是问题,可以用诗歌表达激情,可以用散文表达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报告文学则反映我的工作更多一点。
“在这么多年,我写了各种题材之后,我想要调整,让自己的作品能有更多的自我呈现。所以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女性情感的东西融入进去。就像最近出的这本《西梅朵合塘》。”说着,她拿出了这本诗集。记者问她为何为这部诗集起了如此特别的名字?她笑着回答说,以此来命名这部诗集的名字,就是因为好听又特别。西梅朵合塘藏语意为“花和鸟的海洋”,这其实就是一个地名,是离我的老家很近的一个地方。这部诗集凝聚了我孩童时的旧事、成长的记忆、现实与想象的错位、生活与诗歌的纠葛等……可以说,这个集子是一个人在诗歌道路上的孑孓行走。
“对我来说,散文像聊天,写小说就像八卦,把大量的生活体会写进了小说,让大家来看。我会把不同的朋友写进不同的小说里,这就有一个结果,他们对我的创作充满好奇,不知道下一个出现在我小说中的人物会是什么样,能激发他们更多的对写作者的关注,我的小说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是我跟大家交际的一种方式。”王琰在接触了各种文学形式后,发现自己对诗情有独钟。“欧玛尔·哈亚姆说,诗歌是皇冠上的宝石,我也这么认为。”她坦言在写作过程中,诗歌是最让她“伤脑筋”的。“诗歌更像是做减法题,我希望我所有对哲学、对生活、对情感,以及所有的体验都能通过诗歌来达到一种最浓缩、最凝练的表达。”
说起作家的故乡情结,王琰谈起了自己的出生地——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县,那是一个充满少数民族风情的美丽县城。“每个人都有故乡情结,而我很庆幸我在创作上吸取了很多故乡带给我的养分。甘南特有的人文背景给了我源源不竭的创作灵感。”虽然王琰是汉族,但是从小的耳濡目染让她也能听懂部分藏语,特有的藏族文化养分滋养了她的创作生命。“当然,我觉得作为作家,不能只沉醉于家乡的美景和人文情怀中,你要不停地走,不停地看,不停地去体验……”平时生活的积累需要一个激发点来触动,不多走多看怎么激发呢?所以,经常去旅行,或者说时刻保持“在路上”的状态对于一个作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像我对河西就有一种难以明状的感情,这是一片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土地,每次来到这里都让我有一种想要表达却哑然失声、如鲠在喉的感觉,我要将这种感觉好好在心中酝酿,然后凝炼成文字,希望大家能通过我的笔触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河西。
因为工作的关系,王琰也经常去学校跟师生们谈写作。”我认为写作还是需要一定天分的,我提倡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但是我不鼓励所有对文学有兴趣的人都要走作家这条道路。有时候我去一些大学做讲座,发现好多文学青年会认为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刻苦就可以成名,我其实不是很赞成。换句话来说,我不赞成单纯的努力,因为努力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而已,所以我会尽量推荐他们多读好的作品,然后用尽量个人的写法、表达方式把它表达出来。
在媒体工作的王琰,平时生活节奏之快可想而知,然而她依然能从时间的泥沙里萃取出文字的黄金。那么她是如何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中积累写作素材,并抽出时间写作的呢?她说,作家就像一个银行,要不停的储备,如果光是取,那很快就枯竭了,我一直觉得我的创作才刚刚开始,所以必须要大量的补充。虽然灵感很重要,但是灵感不是躺在家里就有的,而是在与外界不断的接触中迸发出来的。所以对我这样的人反而越忙碌越能积累写作素材,越能写出东西。
由于王琰的职业关系,经常有做评委的机会,她笑谈自己非常“犀利”,“我要吗不说,要说就要说到要害,我不喜欢说些不痛不痒、冠冕堂皇的话。他们来参加比赛就是想要听你真心的意见,并得到提高,所以在对作品提出意见,一定要客观而严肃。”既然写过那么多作品,又看过、评论过大量的作品,记者想让她聊一聊自己喜欢的作家或者作品。王琰说:“我并没有特定地喜欢某个作家或者某部作品。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特点,我并不刻意去喜欢,但是相对来说,那种能驾驭各种文学类型和题材的作家更让我欣赏。比如王小波的作品,我就最喜欢《黄金时代》这一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只看《黄金时代》,我是把他的所有作品看过之后,经过比较和选择觉得《黄金时代》最符合我认为的好作品的标准。这样的喜欢是有理有据的,而不是一时兴起。
写作是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来自生活,但一定要拔高,也就是所谓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后我想谈一下作家容易出现的通病,或者是问题。要从别人同样的感受中找到不一样的东西。在我看来,写作不仅仅是一种纪录,更重要的是“提炼”。要分清自己是在“记录”还是在“创作”,有时作者会沉浸在自己的感受里,其实单纯的文字漂亮会显得作品轻佻,没有深度。所以一定要隔一段时间再看,或者让别的文学同行看一下,咨询一下他们的意见,这样对自己的写作,会有提升。
最后,记者与王琰讨论了多媒体时代阅读习惯改变的问题,她表达了自己的见解。“现在是一个自媒体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各种新兴的媒体软件用各自的方式来发送自己的信息和理念。这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人们看书的注意力,所以,如果说古人可以用一生把能读的书都读完,现在显然是不可能了,所以读书要有选择,有效率地读是非常重要的。也许有人认为开卷有益,只要愿意看书就是好事,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觉得读了坏书就是开卷有害了。所以,我要给喜欢读书的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建议是读书一定要经过精挑细选的,在你有限的生命里读尽量好的书,再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这才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里最好的读书方法。”
人物简介
王琰,祖籍辽宁沈阳。《兰州晚报》副总编。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期高研班学员,参加第届青春诗会。出版著作《格桑梅朵》、《天地遗痕》、《羊皮灯笼》、《崖壁上的伽蓝》、《白云深处的暮鼓晨钟》、《兰州:大城无小事》、《大河之城》等,作品在《天涯》、《散文》、《诗刊》、《星星》、《山花》等刊物发表,并收入各种选集。
新闻推荐
日记者获悉,由北京宏雅清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拍摄的微电影《高原红霞》,在经过连续7天的紧张拍摄后,日前在四川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顺利杀青。微电影《高原红霞》由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金融作...
迭部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迭部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