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一个偏僻的小村子。 7月末的一天,我们驴友群坐了一天的车,晚上住进了这个藏族村子。 早上5点多,天亮了,推开窗户,一股清新的空气涌了进来,立刻

白银晚报 2016-08-18 00:00 大字

□周老汉

“扎尕那”是藏语,意思是石匣子。它是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一个偏僻的小村子。

7月末的一天,我们驴友群坐了一天的车,晚上住进了这个藏族村子。

早上5点多,天亮了,推开窗户,一股清新的空气涌了进来,立刻让人头脑清醒,精神振奋。瞭望窗外,白云飘飘,山尖冲破云层直入蓝天,白云就像飘带一般缠在半山腰,而松树越密的地方云雾越多,让人觉得它不知藏了多少神秘。

这时从院子里传来吆喝牲口的声音,我立即出门看新奇。只见3个人围着1匹马,小伙子稳抓着马头,店主人桑杰熟练地用绳子把马的右后蹄子吊高一点,女主人两手抓着马的后蹄子,桑杰熟练地在给马换掌子,这一景象在很多地方见不到了。

小伙子名叫夏道才让,他告诉我,今天他家的马要进山驮游客,为了不影响今天的生意,要把马收拾的利利落落,好让牲口进沟爬山更顺当一些。

6点多天空已完全晴朗了,我站在桑杰家二楼的平台上看风景,这个藏族村子称作“石匣子”一点儿不假,村子镶嵌在半山坡上,四面全让石山紧紧地包裹着,有的近有的远。神奇的是四周的每面山上都有松树,松树越多的地方云雾越密,好像是专为打扮松树而准备的,而冲出白云的青白石山直插天空,近得叫人仰头观看,远的若隐若现,显得既神秘又雄伟壮观,好似仙景一般。

一会儿小伙子夏道才让走进我们的房间,他走路有点跛,询问我们还需要什么,问长问短热情体贴。这时我为昨天晚上一进村就顺顺当当地住进这家客店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群主子告诉我,是从微信上得到信息后联系的,定了25张床位。说话间夏道才让反映很快,立即热情地拿出印制精美的名片,给我们每人一张。小伙子告诉我,他今年28岁,在青海上研究生,他爱人也在青海一所中学教书,这里是他父母的住宅。他利用假期在帮助父母打理生意,微信是他设的,他要通过微信把扎尕那的美宣传出去,让外面更多的人知道这个美丽的村子,也把自家的生意做大做活。我在思索,虽然是藏族青年,有文化就有作为,就能跟上时代步伐做出一番事业来。

我们住的客房是二层楼,墙体是钢筋混凝土砖结构,窗户是铝合金的,而室内则完全是木结构,都刷了漆,显得干净亮丽。小伙子介绍,前年他们家投资30万元,建了这个二层的楼房,设有25张床位,房间完全是藏式实木形式。而床铺是买来的,实木床架,上面席梦思床垫,被子和床单全是白色的,干干净净。目的很明确,就是专门招待游客的。

我也看了桑杰的住所,他们住在宽敞的房间里,里面盘的是火炕,炕上的被子衣物凌乱地堆放着,宽敞的房间与炕上凌乱的物品就显得很不协调。住房变了,而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活习俗在老一代人身上要改变,还比较难。水房里有洗衣机,看来也是专门为接待游客准备的。藏族同胞在与游客的交流中已经认识到做好生意的重要性,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已成为他们做好生意的基本理念。

现在正是旅游旺季,小伙子黝黑的脸庞充满了自信,通过网上预订床位是他的优势,小伙子信心满满地告诉我,他家的客房几乎天天满员。

我们群里的一位老朋友告诉我,这里在2012年的时候也有一些人来游览,由于这个村子远离交通要道,都是一些探险旅游者,自带帐篷吃喝、自架游,藏民见了他们不接近、不询问,就像他们不存在一样。吃没处吃、住没处住,就在草场上搭帐篷,过去一个帐篷要收费10元,这是对人家草场的损坏补偿。虽然常常有车来,但都是擦肩而过。仅仅四五年时间,现在彻底变了。

早上7点多,我们踏进旅游景点游览,山门刚刚建成,顶上露着白花花的木头板子,等待铺琉璃瓦。走上高高的一片草场,那是扎尕那村子的对面,在这里细看村子却是另外一番情景。

村子四周是翠绿色的,那是庄家和草场,高一点就是松树,云雾环绕着,呈现着深绿色。松树之上是两座绿色点染的青白岩石山,高高地耸立着。再仔细看村庄,藏族高僧佛塔和寺院的金顶金光闪闪,格外引人注目;居民的楼房格外显眼,屋顶铺的是近几年新出的青瓷瓦,熠熠生辉;楼房的外墙是淡黄色的涂料刷的,与周围的翠绿色相衬,更显得搭配精巧。整个住宅区充满着清新明快的韵味。如果把村庄与山体绘成一幅画,更是美妙绝伦。

在景点门口有许多藏民牵着马在热情的招呼游客,我没有看到桑杰,他的马已经驮着游客进山了。藏民告诉我,我们要游览的地方叫如郎沟,“如郎”在藏语里叫神仙住的地方。未进沟先闻涛声大作,沿着沟往里走,一边是路,一边是湍急的流水。

这沟的确有点奇,两边高高的青岩石似刀削一般齐,整个沟就似神仙两手把地壳瞬间扒开一般,谷深幽幽。有一处叫老虎口的,陡峭的悬崖下面空着,上部分却向沟中伸过来,就似老虎张开的大口。还有一处叫一线天,两边刀劈般的青岩石又一下子合过来,就剩下人马随意穿行的窄窄的天堑。整个山沟,处处悬崖峭壁,处处水波激荡,那物那景随你看随你想。

沿着路往里走,走一段就有桥,桥是五六根松木搭的简易木桥。我立时想到,原始森林伐木头先要推开路,遇到水就放几根木头搭成了桥,汽车就从这最简单的路和桥上通过,把木材运出来。过去人们说的迭部松也许就出在这一带的沟沟岔岔吧。这条沟被称作神仙住的地方,自然有它优美的地方,我想,如果不是伐木,这一带就是深山老林了,恐怕连路都没有,别说旅游了,就是沟里的神仙也是寂寞的。如今水两边路两边都生长着密密的各种树木,把过去伐木的痕迹洗刷得没了踪影,而游人走进去,踏着土路,踩着原始的木桥,就完全融入纯朴的大自然之中,感受着原汁原味的美。

今天沟里游人很多,有对着美景留影的,有坐在树荫下大石头上戏水的,有骑着高头大马逛景的。沟长20里,水长20里,涛声20里,笑声20里。

沟里最远的景点叫石林,高高的岩石上留下了红漆绘的“石林”二字,字的下方是陷进去形成了一个遮风挡雨的坎。一位藏族妇女带着她的孩子在这里卖奶茶,走渴了的人们都赶过来喝一碗。她叫阿扎,这一片是她家的草场,她在这里放牛放羊,卖奶茶是她的副业。烧奶茶招待游客是从家里带来的专用炉子、壶、酥油和碗,用的水就取沟里流的清澈的水。她早上什么时候到这里的?也许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得多。对着客人每倒出一碗奶茶,她总是满脸堆笑,有时候还与游客愉快的留影,要不是紫外线照射的黑红的皮肤和藏族特有的服饰,她的热情好客已经消除了民族隔阂,已与游客融为一体了。上午3个小时的时间,她告诉我已卖了20碗奶茶,每碗5元,她的生意做得还真不错。

下午5点多,我们返回住宿。再细看这个村子,吸人眼球的是家家户户都是几层的新楼房,有的立起了二层楼的架子正在紧张地施工,有的用钢筋混凝土在打地基。建成的新房子每家每户都有大大的铝合金窗户,这不是藏民传统的住宿风格,而是专门为游客准备的。一位同事说,以前这里的房屋基本上是土夯的墙,用木板搭成的低矮的房屋,里面黑咕隆咚的,根本不具备接待游客的条件,只是一些游客图好奇头探进去了解一下民族风情而已。

一会儿,桑杰夫妇也牵着马回家了。一种好奇感促使我凑过去要了解他们今天的收获,女主人很神秘地打着手势告诉我,“4趟,700元。”

第三天早晨7点多,我们要离开这个美丽的村子了,车就停在景区门口不远的地方。我又碰到了桑杰,他空着手在那里转悠,我好奇地问:“你的马呢?”他说:“村上100多匹马排成了3个组,1天1个组轮流,轮到那个组,那个组的马就进景区驮游客,今天他们这个组休息。”

大清早不驮游客也要到景区门口转一转,是看热闹?不,天天如此,没什么热闹可看。是做生意养成了习惯,对做生意入了迷,哪怕看别人的马驮游客也是一种心理慰藉,更是一种迫切的欲望使然。

扎尕那的早晨是那么的迷人,又是那么的充满生机和活力。

新闻推荐

警地联合“灭火”

警地联合“灭火”◇记者施梓庆文/图通讯员王瑞欣赵二强鑫报讯昨日14时30分,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某林区一线浓烟滚滚、火苗肆虐、机具轰鸣……100名扑火队员,在现场指挥员的统一调遣下...

迭部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迭部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