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养合作社聚集致富合力

广西日报 2021-09-05 06:52 大字

本报记者张冠年通讯员郑云云黄翔

日前,在防城港市举办的“感百年党恩·助乡村振兴”农民工创新创业大赛中,防城港市防城区良农种养专业合作社的那良水产养殖和柑橘种植获得创业明星组一等奖。

站在领奖台上,社员们难掩内心的激动和喜悦。从8户到102户,从年收入不满1万元到超过4万元,从贫困户到奔小康,良农种养专业合作社为农户开出了致富新良方,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记者走访了位于那良镇那楼村马加组的良农种养专业合作社。

良农种养专业合作社创办人黄定聪的办公室里,散发着阵阵陈皮香味。说起合作社的成立,他娓娓道来:“前些年,当地党委、政府扶持清水鱼的发展,帮助农户开挖了很多鱼塘,但农户大多都是小打小闹,养殖规模和效益一直上不来。我与几位合伙人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农户养殖效益不好的原因主要是养殖品种差、管理粗放、零散经营、没有稳定的销售市场。想要效益,就要让村里的养殖户抱团发展,形成产业规模。这方法只有一个——成立合作社。”

于是,2014年,良农种养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该合作社通过大胆创新养殖模式,改换鱼种,把养殖户原来每年只能出产一批成品鱼提高到每年出产两批;提供优质饲料,通过厂家购买饲料分发给农户用于养殖,待产出、销售后再收回鱼苗和饲料的成本;派出技术人员实地指导养殖,并通过技术培训、组织外出参观考察等形式,提高农户养殖技术;合作社帮销售、找客户、要订单,通过拓宽与南宁、柳州等地销售商及加工厂家的销售渠道,从而发展壮大养殖规模,“合作社+基地+养殖户+市场”的产业发展模式就此成型。

很快,养殖户尝到了甜头,成立合作社当年,产量和收益就实现了翻番,每亩水面养殖纯收入少的有9000元,多的达1万多元。加入合作社的养殖户也越来越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面积从2014年的1300亩到现在的2750亩,养殖户从30户发展到102户。2020年,养殖罗非鱼纯收入390万元,平均每户收入超过4万元。

防城区那良镇土壤中富含硒,加上当地气候宜人、雨水丰富,非常适合种植柑橘。

罗非鱼养殖业发展成规模后,良农种养专业合作社便开始谋划开发新的产业项目。社员们到广州等地考察学习,发现近几年开始流行柑普茶,其特点是在晒干的小青柑里注入普洱茶,不仅散发出独特的香味,还有保健作用。大家因此得到启发,认为该产品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结合那良农户长期以来也有种植柑橘的历史,合作社决定开始大面积种植四会柑。

新的产业吸引了更多在外务工青年的加入,从种植到深加工形成了产业一条龙模式,生产的小青柑和陈皮主要销往福建、广东、东北三省等地。目前,合作社小青柑种植面积约2000亩,去年产量18吨、陈皮产量80吨。除了罗非鱼养殖、小青柑种植,合作社还开拓了肉桂、八角等产业,去年总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辐射带动周边近2000人增收,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在合作社小青柑成品仓务工的李敏芳告诉记者,她每天到合作社兼职削果、打包成品,一个月能有2000多元收入。

良农专业种养合作社只是防城区大力发展乡村振兴,以当地特色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有力带动农民增收的一个鲜活例子。近年来,防城区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大力发展现代种养业,推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目前,该区已建立农民合作社429个,这些合作社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群众致富的强劲引擎。

新闻推荐

防城港首次发布企业合规蓝皮书 规范企业投资经营行为

本报防城港讯(记者/张冠年)6月2日,防城港市贸促会向社会发布《2020—2021年度企业合规蓝皮书》。这是广西设区市出台的首部...

防城港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防城港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