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老青岛的说书场

老年生活报 2018-12-17 09:08 大字

说书场,为老青岛各曲艺演出场所的总称,主要是说评书,唱大鼓。包括劈柴院和老台东的南山、新华里和东兴市场,市场三路,四川路西广场,第三公园,大庙山,海泊路广兴里,北京路洪泰市场,沧口广场等书场。

中山路、江宁路劈柴院的说书场有10家之多。上世纪30年代,院内共有三个书场和几个落子馆。1939年,山东快书大师高元钧来青演出,就住在劈柴院,白天在四川路西广场撂地,晚上在群严茶社演出。1950年,西河大鼓名家刘泰清移居青岛与大鼓艺人吴云喜结婚后,就在劈柴院演出,现在院内的10号院就是刘泰清的“泰清茶社”所在地。落子馆先有群严茶社,后有永安茶社等处,曾有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及单弦等京津艺人在此献艺。

老台东的说书场分布在南山市场、新华里和东兴市场三个地方。场外边挂一牌,上面写着说书人的名字及书目。现位于市北区台东八路的大陆商城,拆建前曾是一个密集的居民区,人称东兴市场。据老人们回忆,早年东兴市场家家户户盖的大都是简易的棚房,房顶多是油毡纸、草席覆盖,相互间以木板为壁,一家烧菜,四邻溢香。后因一家卖油漆的商店起火,引得整个住区一片火海,棚房无一幸存。火灾之后,各户各家都在原地建起了大同小异的砖木结构的小二层房。楼下做小生意,楼上住人。由于住区内多数居民以收卖“破烂”为生,所以这里又被称为“破烂市”。东兴市场内经纬小巷宽不足五六米,临马路处安装了十分结实的大门,有专人看管,为的是防盗、防匪、防乱兵。东兴市场内的店铺多是卖旧铁钉、铁丝、五金工具和旧电器的,外围多是卖手帕、鞋袜之类小商品的店铺及包子铺、小酒馆。当时经常在书场说书的有五六位,但是,老台东人最熟悉的说书人是李相范和王宝亨。王宝亨留一平头,说起书来,声调抑扬顿挫,快慢有节,字字句句都能送到听书人的耳朵里。再加上他那传神的眼睛和地道的武打动作,很受听众欢迎。东镇的南山书场,主要有苏泰顺、苏泰平的西河大鼓长期演出。

四川路的西广场,多为大棚及撂明地演出。名声较大的有卢洪玉、杨增仁师徒及王学良、王洪芳父子的渔鼓,季宝奎与李福盛的山东落子,王金襄、王春兰的西河大鼓。

第三公园书场于1940年开辟,内有王宝亨的评书,苗贵和的西河大鼓,杨立德的山东快书。

大庙山书场于1950年后建立,常年演出的有刘泰清的西河大鼓,杨锡贞、徐永盛的山东琴书等。

海泊路广兴里有说书场三家,较大的一家为“聚仙茶园”。北京路洪泰市场(俗称“五起楼”),院内的钧乐茶社以演“段子活”为主。

沧口广场 (位于振华路与升平路之间),解放前,这里是美军的一个露天仓库,院墙是用乱石砌成的。南面靠近振华路处曾有一铁门,西北角有一花岗岩的拱形便门。 1952年,在临近升平路的北墙上开了一个宽约10米的大口子作为北门,与南门遥对。一条土路由南向北经过沧口小学 (今青岛永宁路小学)直通小东山(原青岛第二橡胶厂小红房宿舍),这就是现在的永定路。广场北门初开不久,说书艺人王春林(住家是在振华路52号大院内,后加入青岛曲艺团)在北门东侧靠墙处,用秫秸和黄泥盖起一间“道士帽”式的说书场,内置木板钉的长条凳子,听书者随意进出,坐在长凳上听书。每当说书人说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时,就是准备收钱,一般是每段2分钱。

到了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为了改善曲艺演员的演出条件,青岛市设立了几个说书场。具体有:四川路说书场(可容纳观众数十人)、贵州路说书场(可容纳观众100余人)、市场三路说书场(小舞台和简单座席,可容纳观众200余人)、延安路说书场 (可容纳观众100余人)、东镇南山说书场(可容纳观众100余人)、四方说书场(有小舞台和简单座席,可容纳观众300余人)、沧口广场说书场(是青岛最大的说书场,可容纳观众400余人)。

那时,我住家附近的苏州路、胶东路交叉的三角地也有露天书场。我就看过杨立德于1950年底至1951年初,在这里演唱武老二(山东快书)。在此,我还喜欢听李相范的评书。有时,再就是葛兆鸿或王宝亨来说评书,又或是渔鼓艺人孙锡三在此献艺,还有刘春喜或司春玉的木板大鼓。另外,这里在南边撂地的分别是王傻子的戏法和小天一的小型魔术。西北角还有一个席棚,里面一些演员本是剧团的“底包”(配角演员),因剧团解散而在此清唱京剧。

新闻推荐

爱心企业捐校服 助山里娃圆梦

本报讯(记者韦东)对城里的孩子来说,上学穿校服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对偏远山区贫困乡村的小学生来说,却是一个梦想。为了圆山...

东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兴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