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日 一起走进神奇的气象世界“观云测天”

东营日报 2021-03-23 10:54 大字

记者 李玲 报道

“天空为什么会下雨?”“打雷后为什么会伴着闪电?”“天气为什么忽冷忽热?”……在世界气象日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市气象局的相关专家,就市民关心的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一条天气预报的诞生

对于市民来说,了解天气情况是每天都干的一件事情。天气预报信息如何得来呢?市气象台台长张立介绍,天气预报制作发布是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气象观测、数据收集、综合分析、预报会商和预报产品发布5个环节,每个环节对最后的预报结果都有着重要影响。

“第一步:要先收集数据,得到数据后再进行预测和预报;第二步:制作产品,在电视台、短信、新媒体等各个平台发布。”张立说。他告诉记者,制作天气预报需要依次搜集从地面到高空的气象数据,包括气温、气压、风向和风速、湿度、天气现象、云、能见度、日照、蒸发等。同时还有人工地面气象站、自动地面观测站、探空气球、多普勒雷达等各类气象探测设备构

成了复杂的气象观测网络。

张立介绍,收集数据后,预报员需要分析很多资料,包括当前的气象预报材料,数据预报产品。但是复杂的天气预报产品很多预报的结果等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的预报员会商,然后根据多年的预报经验,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得出最终的预报结论。“在我们气象台的大厅里,每天都会进行预报会商,这是做出天气预报的关键步骤,由于影响天气的原因很多很复杂,预报员需要集思广益进行讨论,像众多医生给病人会诊一样。”最后得出的结果再通过电视台、12121电话、东营气象公众号等渠道对外发布最权威的天气预报。

■人工雨可不是想下就能下

大家还记得3月1日的那场雨吗?那是2021年首场“解渴”的喜雨,让东营市久旱逢甘霖。那场喜雨,除了“天公作美”,还有市气象局的“锦上添花”——— 人工增雨。

“那次人工增雨,东营市五个县区都进行了作业,共发射了11枚火箭弹。其实人工增雨只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我们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负责东营市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所有相关事宜,而人工影响天气就不只是人工增雨,还包括人工防雹、人工消雾、人工消云减雨以及人工防霜冻等。”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高级工程师金伟福说。

人工影响天气,是指为避免或者减轻自然灾害,合理利用气象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天气进行人工干预,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目的的活动。目前的催化作业方式有:空中作业——— 用飞机云中播撒催化剂至云中合适部位;地面作业——— 利用高炮、火箭发射含碘化银的炮弹进入云层。常用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工具有飞机、火箭和高炮。

人工增雨不是任何时候都能进行的,它必须要有充足的水汽、上升的气流。人工增雨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工作,气象部门会在恰当的时间和恰当的位置实施增雨作业,以取得最佳的增雨效果。

■立体综合气象观测网不断完善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主题是“海洋,我们的气候和天气”。海洋的温度、化学变化、水流和生命,驱动着全球生态系统。天气、气候,甚至我们呼吸的氧气,都由海洋调节。

据了解,东营市共有5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还有44个区域气象观测站实现乡镇全覆盖和5个海洋石油平台自动气象站、2个海岛自动气象站、2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1个作物长势自动观测站、1个农业水域小气候观测站。常规的观测仪器有湿度感应器、风速感应器、风向感应器、气压感应器和温湿感应器。

天气的阴晴冷暖让人们挂心,天气预报是大家获取气象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但天气预报有时不准确也让不少市民困惑:为什么天气预报有时会与实际情况有出入?“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大家对时间发布上不了解,其实每天从电视上广播里知道的天气预报是发布的当天20时到次日20时的天气。”市气象台的气象工程师王旭说,她给记者举了个下雨的例子,有时报了下雨可是没有下,有可能是夜间下了小雨,白天天气转晴,尤其是雨量较小的话,早晨看不到降水,人们也会误认为报得不准。二是气象台预报当天晚上无降水,而晚上7点钟在下雨,人们也会误认为天气预报报错了,这也是没把预报时段弄清楚。“电视上看到的是气象台发布的未来24 小时天气预报,实际上,从气象台来说,为了提前制作电视天气预报录像带,每天下午3点前就得做出预报结论,实际预报时间比电视上看到的还要提前5小时以上。”王旭说。天气预报看似很简单,实际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天气预报需要各种气象探测手段和大气科学理论为依托。天气预报不可能100%准确,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新闻推荐

讴歌党的丰功伟绩 展现东营援疆成就 鲁喀艺术家在新疆疏勒县开展喜迎建党一百周年书画交流活动

本报讯3月18日至20日,“鲁喀一家亲·翰墨颂党恩”——疏勒县“文化润疆”、喜迎建党百年华诞书画笔会写生交流活动在新疆...

东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