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出一片新天地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商雅雯 通讯员 乔冰清 倪水 赵婧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作为全市新旧动能转换主战场,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先行先试、勇当尖兵的精神,提高站位、放大坐标,锐意推动改革创新各项工作,抓实创新型企业培育、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科技创新载体与平台,“创”出了一片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新高地。
体制机制更灵活:聚焦主责主业,激发内生动力
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开发区破解发展制约的迫切要求,也是新时期抢抓机遇迎接挑战的关键一招。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充分调研,拟定了《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总体方案》《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场化运营改革实施方案》,将改革创新工作列入“大竞赛大比武”考核内容,纳入市委、市政府督查,每月一督查、一调度、一通报,扎实推进改革创新各项工作。
改革后的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除保留大学科技园管委会办公室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2个从事科研创新的事业单位外,整合归并46个内设机构,设置7个工作部门,机构压减率达到80%。采取“派出机构+街道”模式,有效承接社会事务管理职能,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公安、教育、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卫生健康等工作实现有效剥离。结合社会事务剥离,按照“先易后难、分批移交、成熟一批、移交一批”原则,同步推进权力下放、人员下沉,逐步向街道下沉206项社会事务审批管理事项,比《东营市乡镇(街道)政务服务事项指导目录》多出103项,同步向街道下沉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等力量,确保工作接续、服务提速。建立支持园区发展工作机制,赋予开发区对派出机构和街道的考核评价权、干部任免提名建议权,建立“园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有效凝聚发展合力。
“这是一次全面的改革,‘7+10’改革事项,我们已全部涉及。”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这次改革,开发区进一步理顺了体制机制,达到了“瘦身强体”的目标。
开发区改革以全员聘任制为抓手,实行全员KPI考核和绩效薪酬,建立“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性选人用人机制,有效激发内生动力。东营市广利临港产业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国栋表示:“由此,大家的积极性充分调动,由于资源和政策向园区倾斜,开始主动到主战场上发挥专业、能力和潜力,干劲十足。”
企业创新生态更完善:推进转型升级,添足发展动力
体制机制的改革,使开发区全员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深化市场化合作层次,干事创业积极性大幅提升,最好的印证就是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个项目的快速落地,一个个忙碌的建设现场。
在山东东珩国纤新材料有限公司,综合部经理武国涛正拿着一块看似平淡无奇的白色纤维板介绍:“在汽车工业领域,氧化铝纤维可以制成这样一个用于三元催化器外层的密封衬垫,起到对催化剂蜂窝载体的固定、密封、隔热和隔音的作用,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航空航天、核电核能等领域。”
这项技术的研发过去一直被国外大公司所垄断。近年来,东珩国纤通过自主创新,与国家胶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进行产业化并投资建设的高性能氧化铝纤维项目打破美国3M、日本三菱公司的垄断,发展成为国内唯一、全球第三家能够生产氧化铝纤维的企业。
科技创新驱动企业发展“如虎添翼”的生动案例,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早已不是少数。
位于东营软件园内的山东胜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创新驱动造就“后发崛起”强动力,推出的“拳头产品”PCS集油气生产、物联网、数据采集、存储、应用于一身,一经发布便在业界引起轰动,迅速抢占了石油石化市场。胜软科技还主动向“非油”市场进军,目前已将业务延伸至智慧城市、智慧校园、电子政务等领域,且均有不俗表现,同时在海外市场也占据一定份额。
山东团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健康云眸”防疫平台,实现了信息数据的快速整合,提升效率、节省成本的同时,还可为相关部门提供准确参考。团尚研发的还有金融保险大数据风控系统、AI智能反欺诈系统、数字乡镇大数据平台核心产品,可为金融机构、医疗机构、政府机关场景应用及业务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始终把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摆在突出位置,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百家,1至11月份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44亿元、占GDP比重超过6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9%,均居全市领先地位。
“我们按照‘中小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型、科技型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跃升、高新技术企业向创新型企业跨越’的思路,不断加大科技企业培育力度。”东营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资源配置科科长薄其捷介绍。今年以来,开发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7家,新增市级科技型企业154家、国家科技型中小微入库企业154家,总数分别达到108家、227家和249家,均列全市第一;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98件,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2亿元。技术合同登记交易额突破4.3亿元,创历史新高。
人才要素更集聚:释放改革红利,激活一池春水
人才是科技生产力最核心、最活跃的要素,也是自主创新的决定性因素。
今年以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布局,突出体制机制改革、人才精准引进培育、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等关键环节,瞄准人才工作制度中的痛点难点,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精准施策,靶向用力,推动人才工作迈出高质量发展的新步伐。
11月23日,全市首届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在开发区落下帷幕,此次大赛重点关注创业者的成长、注重拓宽参赛渠道、注重资本集聚的浓度,参赛项目数量多、质量优,不仅技术含量高、推广性强,而且应用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此项赛事已成为开发区“创新之城”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作为国家级开发区,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的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更是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制定了完善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奖励等配套政策,已成为广大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
全面推行人才服务专员制度。打造“1+ N”人才服务体系,在人才驿站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对区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实行“一对一”服务,颁发健康卡、健身卡、生态体验卡等,开通健康体检及急诊、重大疾病就医方案设计等多项绿色通道服务,提供“保姆式”“店小二式”服务。
持续推进“筑巢工程”。在阳光100、恒大黄河生态城等处建设300余套人才公寓,累计为240余名高层次人才提供人才公寓200余套,用有温度的服务凝聚人才,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积极搭建人才合作平台。“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开发区实施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计划,建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创业创新示范综合体、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市级以上规范化科研机构149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55家,为科技人才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人才贷”力破创业融资难。积极帮助泰山产业领军人才蔺爱国博士获批全市第一笔纯信用“人才贷”,共计办理“人才贷”1300万元,缓解了人才企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资金压力,极大鼓舞了企业做大做强的信心。
……
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激活了人才资源的一池春水,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生机和活力,吸引了中科院等院所的一批高层次人才,光谷未来城、海科创新研究院等重点项目进展迅速,人才、平台、资金要素充分集聚,科技人才创新支持引领作用凸显。
目前,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拥有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专家4人,省“泰山学者”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7人,市“黄河三角洲学者”和“黄河三角洲产业领军人才”25人,开发区“汇智学者”41人,人才总量达5.1万人,为项目建设、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囊团”。
营商环境更优渥:汇聚创新资源,优化发展环境
在光谷未来城,一个个研发创新平台、行业技术中心、办公场所和人才公寓等连点成片,铺陈开来……随着各类创新服务平台、创新型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等的入驻,这里已汇聚各类科技创新要素和人才智力资源,逐渐发展成为影响开发区未来转型发展的创新高地。
“我们以服务企业发展为出发点,构建‘园区基础运营服务、商务运营服务、产业运营服务’三级服务体系,可为企业提供从基础物业到人才公寓、OVU创客星联合办公服务等商务服务,以及国家级孵化器及东营科创基金为主的产业运营服务,可涵盖企业从员工生活到企业发展全方位的需求。”园区招商负责人于立伟介绍。
目前,光谷未来城打造的“两平台一中心”已初步成形,即以国家稀土催化研究院为代表的新材料研发平台、以国家石油行业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平台和科技创新服务与展示中心,为开发区的产业集聚和创新发展构筑了强力支撑。
这只是开发区创新平台运作模式的生动缩影之一。近年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整合政府资源和社会力量,积极引导民营企业、高校院所、央企国企共同参与开发区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先后打造了政府主导建设的公益性孵化平台———东营软件园,政府与高校合作共建的创新园区———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内外知名品牌投资运营商中电光谷集团建设的创新创业平台———东营光谷未来城,本地龙头企业建设运营的创新载体———科达企业加速器,按BOT模式建成移交的互联网产业园等创新创业平台,多样化运营主体促进开发区创业孵化多层次发展。
“大学科技园、光谷未来城分别实施了众创空间建设、改造提升工程,可以为创业者提供办公工位300余个;OVU创客星、创新创业港2家众创空间完成国家级众创空间备案;稀土催化创新研究院、优塔区块链技术应用中心项目等行业领先高层次研究机构陆续入驻。”东营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创业服务科科长张平昌介绍,“良好的科研设施条件和优质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了一批研究机构和创新创业团队的入驻,已成为区域创新中心和创业热土。”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还在全市率先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园区”科技创新孵化链条,通过孵化团队、孵化企业、孵化产业来培育新业态、新经济,形成了多种产业业态互为补充的发展格局。
目前,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孵化平台16家、国家级称号单位6家、“四上”企业74家、孵化场地60.3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数量723家、各类科技项目369个、软件信息技术产品及著作权2700余项并有45项已服务于高新技术企业、新增高层次人才200余名、主营业务总收入突破43亿元。
在由转型发展向创新发展加速迈进的关键时期,这座活力新区正不断“创”出“改革创新之变”——更加突出坚持创新驱动,正在发生深刻的理念之变;更加突出转型升级,正在发生深刻的产业之变;全员上下合力攻坚、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全面点燃,正在发生深刻的精神面貌之变。
接续“十四五”,改革不停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将继续续写新的发展篇章。
新闻推荐
记者李玲报道只需几天的时间,一条凹凸不平的土路就摇身变成了水泥路。在东营区,“户户通”工程正悄然改善着群...
东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