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盐碱地农业示范园构建起“草—畜—经济作物”循环高效精致生态农业模式 “包袱”变资源 劣势变优势
盐分含量高达13‰,曾经荒草都无法生长的盐碱地上,如今却长出了品质高于肥沃土壤生长出来的西红柿。
在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中科院盐碱地农业示范园内,十几个高标准设施大棚与周围长满芦苇、翅碱蓬的荒凉形成对比,显得格外耀眼。
大棚内,一串串西红柿挂满枝头,即将迎来采摘期。“看这长势,今年一亩地产一万斤没问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欧阳竹说,今年是第二年实验种植西红柿,从去年的指标来看,无论是营养成分、VC、番茄红素、糖酸比等指标,还是口感都比普通西红柿要好。
“这一块地是园区盐分含量最高的地方,我们通过精确调控,把盐分含量控制在8‰—9‰左右,既保证了西红柿的口感,又保证了产量不降低。”欧阳竹从事三角洲生态研究已有二三十年,他说盐碱地不是传统意义上对作物生长有害的土地,利用好了调节好了完全可以生长出具有盐碱地特色的农产品,成为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像这个大棚一年产两季,一亩产量一万斤左右,如果按每斤6元到10元算的话,一亩地就能实现十几万元的产值。”
昔日,盐碱地是负担和“包袱”;如今,盐碱地农业大有可为。
地处退海之地的东营,盐碱地面积约341万亩,土壤含盐量高,是我国利用难度最大的三角洲型盐碱地之一。广袤的盐碱地,是东营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也是潜力巨大的后备资源,治理利用好了,对解决我国耕地紧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重大意义,也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途径。
2017年,东营市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成立黄河三角洲研究中心,向盐碱地研究发起攻势。“过去一提盐碱地农业,我们就强调治理,其实重要的是如何利用盐碱地特点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系统,由之前高耗低效的开发模式向优质高产高效高值的方向转变,而不是简单的土壤改造。”欧阳竹说。
盐碱地本身生态系统脆弱,在开发利用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面临严峻挑战,尤其黄河三角洲涉及河、海、陆交互,生态环境保护和高效开发利用必须协同起来。欧阳竹他们一开始就把生态因素考虑在内,对区域生态环境、资源状况等进行系统监测,研究出盐碱地水盐运动规律,并根据土壤含盐量对作物分区种植。在无盐碱、轻度盐碱区规划了冬小麦———夏玉米粮食种植,在中度盐碱地区种植优质耐盐牧草,在重度盐碱区发展畜禽养殖和设施农业,构建起盐碱地“草———畜———经济作物”生态种养循环的高效农业发展新模式。该模式由牧草种植到生态养殖,再通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回归到设施种植,既解决了养殖废弃物排放污染环境问题,又为优质农产品的生长提供了优良的肥料。
如今,示范园内科研成果大放异彩:冬小麦亩产700斤至900斤,玉米亩产达1000斤;高繁育率、高泌乳量、肉质细腻的新品种肉羊“黄河口碱地白羊”正在培育中;以微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逐渐成熟;通过调控水盐等指标种出的西红柿不仅单季产量达到了一万斤,相较正常土壤种植的西红柿鲜食风味更受消费者青睐……
“这个模式给我们一个启发,黄河三角洲的盐碱地开发可以形成两大产业,一方面是以草牧羊为主的高档肉羊产业,另一方面是以菜、果为主的设施农业。”欧阳竹说,好的科研成果不能只放在实验室、写在论文里,还必须要重转化,必须有好的转化机制让它落地生金。“目前我们正逐步把自主研发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并最终转化为推动区域盐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记者 李怀苹)
新闻推荐
本报讯“太感谢你们了,我这么久的一块‘心病’终于解决了!”近日,党大爷握着东营区龙居镇矛盾调处中心工作人员的手情绪激...
东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