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脑”全力迎接防汛“大考”

东营日报 2020-07-27 09:50 大字

“汛期主要受气象降水、河流流量等因素影响,从这个平台上可以看到所有的气象水文信息。”卫星云图、天气预警、雨情监测、黄河水情、防汛监控……

眼下,黄河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东营市作为黄河入海的城市即将迎来防汛“大考”。东营市市域治理一体化指挥平台建设专班结合“一网统管”,持续推进东营“城市中枢”建设,开发构建集气象、水务、水文、预案处置等功能于一体的汛情监测预警一张图指挥系统,整合公安、水务、水文、应急、地震等各类信息资源100万余项,建成“城市大脑”数字底座,以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辅助各级各部门做好应对汛情的全面准备。

40条大小河湖信息一手掌握

针对汛期到来的紧迫形势,市域治理一体化指挥平台建设专班严阵以待,通过综合汛情的集成化、预警预测的智能化和应急救援的快速联动,助力东营市安全度汛。

不仅如此,市域治理一体化指挥平台上将分布在全市40条大小河湖上的118个监测点视频监控全部接入,360度旋转的监控云台让中心指挥人员对每条河流的实时水位情况了如指掌。除了视频监控系统,平台还整合了2011年以来,中国所有的台风历史数据和最新台风信息以及气象实时预判数据,实现多部门共享共用,为有效应对台风灾害提供强力支持。

“绣花功夫”探索城市治理新路径

7月中下旬起,东营市将进入雨季。对市域治理运行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将是一大挑战,要紧盯着指挥中心的大屏幕,对东营中心城区100个易涝点和22个积水点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出现道路积水现象,将立即联系相关部门全力抢排,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用“绣花功夫”探索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径。

市域治理运行管理中心通过整合优化各类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和公共视频资源,打通部门信息壁垒,构建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内部整合的“神经网络”。纵向,构建覆盖市、县、乡三级的指挥平台体系,全部推行实体化运作;横向,集成公安、消防、交通、城管、气象等各方平台数据,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内部,将平台划分为市域治理感知、应急处置和指挥、智能化监管等板块,既各有侧重,又紧密协同,构建起闭环管理运行机制。

卡片式应急预案实现智能调配

平时,市域治理运行管理中心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及时预警问题”为目标;战时,则立即转变为各部门高度协作的全市应急指挥中心。

“我们提前做好汛期应急准备工作,创新制作卡片式应急预案,在这张卡片上,全市各级单位划分‘责任田’,实现紧急联络人AB角制度,卡片预案信息、全市应急物资装备、应急仓库、应急专家等信息全部录入平台,一旦遇到险情实现预案一键启动,应急资源智能化调配、应急会商快速高效,通过GIS 一张图、自助导航、轨迹实时查询、融合通信快速响应,实现突发事件的高效联动、快速处置。”市应急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整个应急指挥平台整合了包括地震、公安、气象、住房城建管理、生态环境等多个部门在内的3万余路视频监控和50万余项信息资源,接入了全市3700余家企业的安全生产基本信息和88家危化品企业的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控预警信息,汇聚了全市5万余条应急救援队伍、应急专家、应急物资、应急避难场所等信息,建设了标准统一的公共安全信息资源库,指挥人员可以通过应急指挥平台实时看到事故现场,有效提升了应急指挥的效率。

下一步,市域治理一体化指挥平台将结合东营市工作实际,聚焦卫生防疫、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应急指挥等重点领域,探索研究专题模型、物联感知,实时动态掌控突发事件及灾害风险的发展趋势,建立具有东营特色的智能化市域治理新模式。

(记者 魏安栋)

新闻推荐

东营区 提升街巷“颜值” 助力文明创建

本报讯“周围环境的变化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是实实在在的。乱停乱占不见了,卫生死角消失了,墙面上恼人的小广告也没了踪影,街道...

东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营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