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园街道共绘文化“同心圆”振兴乡村奔小康
记者?衣笠玮 通讯员 蔡凯丽 报道
近年来,随着胜园街道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村民们纷纷告别农耕,“洗脚进城、住进社区”。如何在加快乡村振兴的同时留住文化根脉、繁荣乡村文化?
文明实践,擘画乡村新图景
走进胜园街道卢家村,街巷干净,房屋整齐,最亮眼的是那一面面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文化墙”。“今年,我们村重新整修了街巷,补种了绿化树和花,同时将志愿者们发动起来,每月都对村里的死角、垃圾桶进行打扫。我们村还被评为了东营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呢!”说起这些,卢家村党支部书记卢光辉十分自豪。
到了晚上,吃过饭的村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村里的文化广场,看电影、看演出、跳广场舞……为进一步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村居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还设立棋牌室、农家书屋等多个活动室,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文化活动。
胜园街道整合村干部、青年志愿者等,组建了一支有活力、有能力、敢担当的志愿服务队,让服务渗透于乡村的每个角落。“益剪出发”“饺香情深”“扶贫助残同心圆”等每月都会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已深入人心,成为了胜园街道的特色品牌。“我腿脚不好10多年了,这两年连门都出不了,多亏了咱们志愿者,月月来给我理发、打扫屋子还陪我说话,太谢谢他们了!”科苑社区紫荆花园77岁的周素华说。
移风易俗,让乡风民风美起来
今年的清明节,胜园街道南田公墓里没有焚烧冥币的烟火,没有鞭炮的躁响,没有集聚性祭祀,只有静静寄托的哀思……在移风易俗新风吹拂下,胜园街道14个村居和1个社区重新修订了村规民约,加强移风易俗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移风易俗的知晓率,引导百姓自觉摈弃恶俗陋习、践行文明婚丧新风尚。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文明新风尚不止表现在祭祀上,自胜园街道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新风尚以来,通过“新风”行动,各村居、社区对红白事操办作出“硬性规定”,划出婚丧喜庆事宜等方面的“红线”,让丧事简办、喜事新办的文明新风吹拂着胜园各处。目前,胜园街道15个村居、社区都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全力协助辖区内居民操办丧事喜事,已实现了丧葬火化率100%。
随着移风易俗不断推进,一个个先进典型、一批批道德模范、一户户文明家庭不断涌现,用百姓身边的凡人善举、感人故事,引导大家见贤思齐。一股股“不比排场比贡献”“不比彩礼比学习”的文明“小气候”正在逐渐变成全街道共同遵循的“大环境”,引领着文明和谐的新风尚。
文化传承,凝聚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振兴乡村文化,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胜园街道鼓励周边居民加入进来,“一个传人带动一片”,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和“魂”。
“丁家村‘打落子’始于1947年‘大参军’时期,是一种由工农红军部队流传到地方的‘拥军大秧歌’。经过这么多年的演变、创新,发展到现在的样子,我们根据演出的不同,逐渐发展出了传承版、欢庆版等多个版本,并且随时根据所需要的内容进行创新。”胜园街道“丁家落子”队策划丁玉芳介绍。为了更好地传承“丁家落子”文化,传承人走家串户进行宣传发动,同时整合村居、社区、街道志愿者力量,大力推动“丁家落子”进校园、进社区,双管齐下,确保传承人队伍后继有人。
下一步,胜园街道将继续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通过技艺展示、集中演讲、互动教学等形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乡村、进社区,让更多群众近距离接触优秀传统文化,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推进乡土文化的自觉自醒。
新闻推荐
洪水无情人有情 安置点里暖如家 截至7月15日下午4点,姑孰镇团结街小学临时安置点实际入住江心洲转移村民349人
医护人员为安置点里的转移群众测量血压洪水无情人有情安置点里暖如家截至7月15日下午4点,姑孰镇团结街小学临时安置点实际...
东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