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分家过日子”,如今油地校“一家亲”

大众日报 2019-12-05 05:07 大字

□ 本报记者 贾瑞君 李广寅

本报通讯员 徐淑霞

东营市东营区因油而建、因油而兴。此前,因体制原因,中石化胜利油田、地方政府和石油大学(华东)三方在一些领域存在着“分家过日子”的现象。近年来,东营区多举措着力推进油地校深度融合,开启了三方共同发展的新征程,成了“一家亲”。

机制“通”,产业兴

作为东营区发展石油装备和高端智能制造产业的主阵地,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辖区内的企业对高新技术人才一直“求贤若渴”。放眼辖区的高校与油田单位,各类人才与技术集聚,很多科研成果也在这里诞生。借助油地校融合机制的推动,这些成果在企业的手上被顺利转化成了市场硕果。

前不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与东营高新区签署合作协议,共建东营技术转移中心,双方重点将在高端石油装备、智能制造与信息化、新材料等领域开展紧密的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

借力这一“东风”,东营区还实施了胜利创新孵化器的建设,通过盘活油田现有人才、团队,探索建立整合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体制机制,胜利油田也计划投入1500万元支持创新创意项目,培育创新创业人员,带动企业发展壮大。目前,已有10个胜利油田创新创意项目,2家胜利油田创业公司,3家社会初创科技企业进驻。

机制一通天地宽。“今年以来,东营区着力推进油地校深度融合,成立油地校融合发展办公室,出台了相关实施意见,着力建立畅通的三方沟通机制。”东营区油地校融合发展办公室主任邵世磊介绍,他们通过主动对接油田与高校寻求合作,建立油地校协同发展联盟,将油田高层次人才信息及专利成果一并纳入油田科技成果库、专利库,供企业选择,推动了技术与市场的高度融合。

城市“融”,居民乐

身为一名地道的“老油田人”,张兆基对前期30万油田人所居住的社区管理划归到地方管理有所顾忌,担心供水、供气、供热以及物业管理以后没有保障。如今,看到社区环境、服务出现的可喜变化,他忐忑的心落了地。“以前我们有啥事都找单位、物业。现在,已经习惯找新社区,社区就是咱的贴心管家!”

为服务好移交地方的油田小区,东营区重新组建了国有企业对油田资产进行接收和管理。“目前,东营区对油田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移交管理工作全面展开,涉及住宅小区85个10万多户,新设立油田职工家属区社区居民委员会42个,‘大网格、大服务’格局基本形成。”邵世磊告诉记者,针对油田小区存在的老旧问题,东营区投资23.4亿元对辖区油田近百个小区的“三供一业”进行维修改造,预计明年全部完成后,油田老旧小区的现状将会实现全面改观。

围绕西城片区的设施老旧、废弃油仅供平台多等问题,东营区与油田共同成立了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专班,并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西城片区进行科学谋划,争取纳入东营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他们还开展了油井平台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对西城散落、废弃等油井平台进行集中整治,并拟定西城更新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全力引导油田工业企业“退城入园”。

感情“和”,一家亲

黄河路街道玉景社区是原胜利油田职工居住的城市社区,虽然紧邻地方的丰泽社区,但两个社区之间交流却很少。

作为东营区油地融合工作开展以来到玉景社区任职的首位居委会主任,刘静雯在任职后的磨合中逐渐找到了工作的突破口——以文化引领油地居民情感融合。“油田居民中文化活动爱好者众多,地方政府有更多的文化惠民政策,文化活动多了,油田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也就高了。”刘静雯介绍,目前,在社区的带动下,已经注册成立了6支歌舞团队,累计带动了数千名居民参与。

东利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刘官权是一名在油田工作几十年的老职工,他亲身经历了今年社区抗击台风“利奇马”行动,对社区融合有更深的认识。据他回忆,社区工作人员和救援队伍第一时间到达积水严重的讯利、运旺这些油田小区,帮助居民实现了快速抢险救灾。“油地一家共担风险就是咱们今年抗击‘利奇马’最温情的瞬间!”刘官权感慨地说。

促进油地感情融和的事情,还远不止这些。今年以来,东营区油地双方共同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油地青年共植友谊林、油地青年志愿服务文化月等活动,受到了居民的一致认可。今年的东营区元宵节文化展演活动也首次在西城胜利广场举行,短穗花鼓、霸王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非遗文化节目成为了油地居民共同的节日大餐。

新闻推荐

东营市司法局: 化解矛盾纠纷 切实为民服务

人民调解中心累计调处案件35起、诉求金额1112.7万元,达成协议赔偿381.92万元,实现了零反悔、零上诉;行政复议机关累计接待群...

东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营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