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河口区“小农水”提档升级 高标准农水项目让荒碱地变良田

大众日报 2019-11-14 10:00 大字

□记 者 王晶

通讯员 杨胜男 徐洵 报道

本报东营讯 “我们浇地再也不用‘三级倒’了,直接打开地头上的阀门‘一开通’,省时省钱又省力,家里那些管子什么的也下岗了。”11月7日,在东营市河口区六合街道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内,村民们开心地说。

“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内主要种植小麦、棉花、玉米等,黄河水为主要灌溉水源。2018年之前,农户灌溉需要逐级提水,费时费力不说,干旱时不能及时灌溉,可能造成很大经济损失。”六合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刘巍说。2018年,投资1100万元的六合片区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工程建设完工,并于今年3月份正式投入使用。项目区按照灌溉区、流域区统筹规划、规模开发,大片缺水的土地“解了渴”。

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只是河口区农田水利建设的一个缩影。河口街道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六合街道1.5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户镇0.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河口区水利局2.0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一个个高标准农水项目让昔日荒碱地变良田,为当地农民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什么河口区会如此重视农田水利设施、农田项目的建设?原来,河口区地处黄河下游退海之地,盐碱化严重,旱涝灾害频发、突发,加之农田水利设施多数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建成时间长,建设标准低,年久失修,维护成本高,极易形成内涝,已经成为制约河口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的重要瓶颈。加大水利设施投入,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实施“小农水”重点工程刻不容缓。

“河口区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交汇叠加区,黄蓝经济区把水利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农田水利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给河口区农田水利建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东营市河口区水利局局长张学亮说道。

重修“小农水”,已不再是40年前的水平,提档升级后的“小农水”着眼服务于现代化农业。谈到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特点时,刘巍说:“项目采用玻璃钢主管道、PE支管道,能够大幅降低蒸发损耗。同时,新建了1座泵站,维修改造生产桥、节制闸6座,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现在,项目区内年新增节水能力101.50万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积1.7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0.32万吨,受益群众0.57万人,基本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今年,河口区共有4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虽然计划下达时间晚,任务比较重,但是我们通过制订计划等,尽快部署落实,在今年7月20日已经完成了项目筛选,确定了201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个,8月中旬完成了项目初步设计和实施方案。”河口区农业综合服务开发中心副主任程方武介绍道。

农业作为老百姓的安身立命之本,今年以来,河口区通过对项目区采取水利、农业、林业、科技等综合措施,实行农田林路综合治理。项目区采用喷灌技术,不仅使项目区自身的科技含量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提高,而且带动周围地区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

谈及下一步的工作打算,刘巍说:“今年,我们将投资1120万元实施六合土地治理项目,将按照基本农田建设要求,以基本农田保护为目标,在现有农田设施的基础上,完善农田配套设施,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

新闻推荐

东营区教育系统捐赠的爱心图书送达新疆疏勒 惠及当地五个乡镇中小学学生

记者李红佳报道书香传千里,爱心送真情。11月6日,悬挂“山东省东营区教育系统向新疆疏勒县捐书专车”横幅...

东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营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