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瑞霞名师工作室: 团队成长嵌入小学数学模型思维教育研究与实践

东营日报 2019-09-10 16:51 大字

通讯员 季俊昌

魏瑞霞名师工作室成立于2010年3月。作为一个学习型、研究型自组织,十年来伴随着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的深入推进和小学数学模型思维教育研究成果的实验推广,工作室不断发展壮大,成员由最初领衔人魏瑞霞所在的东营市实验小学40位数学老师,增加到现今来自于两县三区、5个乡镇、8所学校的23位核心成员,下设东营市实验小学、春晖小学、同和小学、锦苑小学、盐窝镇中心小学五个工作分站。

始终高举教改大旗的魏瑞霞名师工作室,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和突出成绩:2014年9月,被东营市总工会评为“东营市劳模创新工作室”;2014年12月,被东营市教育局正式命名为“东营市魏瑞霞名师工作室”;2016年12月,被山东省总工会评为“山东省劳模创新工作室”;2017年4月,被山东省总工会评为“山东省工人先锋号”。

在考察魏瑞霞名师工作室发展历程的过程中,发现无论是工作室成员个体成长、抑或是团队成长的背后,有着共同的特征:一是根植于厚重的教学文化与研究文化土壤,热爱教育、积极向上、专注实践、勤于研究、多维合作、良性竞争是工作室成员共同的文化基因,由此就形成了相互促进、水涨船高的发展态势;二是有一个教育家型的领军人物,魏瑞霞既是标杆,带领着一群人共生共长,也是鼓手,凝聚鼓舞着团队携手奋进,更是导师,用思想和智慧引领着每个成员乃至团队的探索与实践方向;三是构建形成了促进名师生长的激励机制和发展路径,培育构筑成了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文化生态……

这或许是10年来,魏瑞霞名师工作室为什么始终聚焦于“小学数学模型思维教育研究”,初心不改,定力十足,不断向前的根源所在;也是工作室成员成长为师德有品格、知识有品位、能力有品牌的动力所在。

在基于模型思维教育理论成果的学习中提高工作室成员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读书学习。“读书学习”既是魏瑞霞名师工作室持续发展的动力,又是工作室成员达到甚至超越自身的目标追求而积蓄能量、充电赋能的保障。

魏瑞霞说,工作室的读书学习,因为有着“三根柱子”做支撑,所以做到了“求索·致远”和“忠诚·立人”:一根叫“无信不立”,所谓“信”,就是工作室拥有的教育信念、教学信仰和发展信心;一根叫“无学难为”,所谓“学”,就是工作室成员关于课程教学实践与自身专业成长的学问、认识、本领;一根叫“无实必败”,所谓“实”,就是工作室及其成员的所学必须注重实际、讲究实用、利于实践。

而在当今信息资源泛滥的时代,盲目的没有目标的读书学习,不只是对生命的浪费,更无益于素养与能力的提高。于是,朝向“小学数学模型思维教育”研究与实践,聚力于模型思维教育理论的学习,就成为魏瑞霞名师工作室涵育成员素养、发展成员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是,研读教育专著,为成员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教育教学专著的研读学习是每位工作室成员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模型思维教育研究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工作室成员必读的教育专著,既有《认知心理学》《数学心理学》等关于儿童认知理论和数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又有《皮亚杰与建构主义》等关于建构学习的理论,也有《小学数学建模研究》等关于数学建模的理论,更有《数学思想方法概论》《数学教学概论》等关于数学学科专业的理论,这些理论的学习与吸纳,为工作室成员“信”“学”“用”的固本培元,教学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提供了坚实的资源支持。

二是,精读期刊文章,为成员借鉴他人经验、提高反思与写作水平提供实践范例。工作室的每位成员一直自费订阅着两份教育期刊,即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小学数学教师》和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会会刊《小学数学教育》。期刊的学习采用“专题性学习”方式,即以一个学期或一学年为单位,团队或个体成员结合“课例研究”和“课题研究”主题而展开。如,开展“计算模型构建研究”时,工作室着力围绕“运算意义模型建构”“运算方法模型建构”“运算律模型建构”“运算性质模型建构”等四个专题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设计,研读期刊最新发表的有关文章。期刊文章的专题学习,不仅促进了团队成员教学设计能力和反思能力的提升,而且促进了成员写作水平的提高。

三是,品味名师课堂,向名家学习,为成员提高教学素养、提炼形成教学风,提供示范榜样。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和归宿,优秀的教师抑或成功的团队,一定是通过“立足课堂发展专业,着眼教学理解来提升课堂”的方式不断取得成功的。吴正宪、俞正强等影响全国的小学数学名家,作为魏瑞霞名师工作室的榜样,成员围绕“吴正宪团队”的精品课堂录像及系列物化成果,认真地反复地学习,借此走近名家,了解名家的专业成长历程,领悟名家的教学思想、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使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减少不必要的曲折,加快前行的速度。

在基于模型思维教育实践的课例打磨中提高工作室成员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

图1

(1)精心挑选课例 (2)自主选课备课 (3)扎实打磨课例

(4)聘请专业指导(5)提炼研究成果(6)应用课例成果

“课例打磨”是以具体的课例为载体,通过提出问题、假设办法、验证办法、反思办法、完善办法的“五步”研究法,对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特定研究主题进行反复研究,提炼经验,改善教学,最终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与习得。

对此,魏瑞霞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第一,课例打磨是名师工作室和教育理论专家、学科教学专家共同开展的,以帮助工作室成员在常态课堂教学中学会做课例研究为主要内容,以应用教育理论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成员专业水平为目的的团队研修;第二,课例打磨重视对学生需求、教学效果和教学能力的研究;第三,课例打磨倡导工作室团队在课堂观察和分析中改进教学行为,建构学习型和研究型的团队。

魏瑞霞名师工作室依托“小学数学模型思维教育研究”,把“课题研究”和“课例打磨”有机结合,“工作室研修”和“校本教研”有机融合,通过根植于“小学数学模型思维教育研究”的课例打磨,全力提高工作室成员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

如在开展“小学数学‘计算模型构建’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时,魏瑞霞团队将整个小学阶段的“数的运算”加以梳理,根据其运算功能的不同,划分为“运算意义模型”“运算方法模型”“运算性质模型”“运算律模型”四大板块;每个板块根据其运算方法和运算作用的不同,细分为简单运算意义模型、混合运算意义模型、口算模型、笔算模型、混合运算模型、运算性质模型、运算律模型等七个维度,构成了小学数学计算模型的“四横七纵”建模体系。

教学实践中,魏瑞霞团队依据“计算模型‘四横七纵’建模体系”,从中精心挑选40多个典型建模要点,按照各建模要点的教学进度,分散到每个学期每个年级的教学教研活动中,确保“模型思维教育课例研究”扎实而有效地实施。

多年的“课例打磨”,工作室提炼形成了以下操作流程(如图1)。

以其中的第五个流程“提炼研究成果”为例,就可窥见魏瑞霞名师工作室的专业作为和行动实绩。他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提炼课例打磨与研究成果:

一是录制课例视频。将反复打磨后的课例,及时录制成课堂教学视频,编辑后进行留存,以备参加各级各类赛课。10年来,工作室录制了100多节《模型思维教育优秀课例视频》,其中《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等30个课例获全国中青年优质课大赛一等奖,《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等8个课例获省优课一等奖,《分数的基本性质》等20个课例获市优课一等奖。

二是提炼并汇编实践性成果。将课例打磨的一切过程性资料,如案例的设计与分析等加以梳理提炼,形成《单项课例研究成果汇编》;再将每一个《单项课例研究成果汇编》,按照“模型思维教育思想”的要求,进行分类、梳理,提炼形成《建模教程》、《建模模式》、《建模策略》、《建模案例》等小学数学模型思维教育研究的专题成果汇编。仅“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模型构建的实践研究”这一项研究,就提炼40多个单项《建模研究成果》。

三是撰写教科研论文。魏瑞霞名师工作室在“课例打磨”过程中提炼形成系列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导每个成员撰写教学案例或教学论文,并积极向报刊投稿。仅近几年,工作室成员撰写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模型构建的实践探索》等40余篇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正式发表。

四是编撰教学专著。结合课例打磨,工作室主编的《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教程》、《小学数学教材全析》等教师教学用书和学生学习用书140多本正式出版发行;专著《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模型构建的实践研究》,2018年7月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基于模型思维教育实践的课题研究中促进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成长和境界提升

图2

明确研究方向 确立研究课题 申报研究项目

展开实践研究 提炼研究成果 推广应用成果

魏瑞霞名师工作室开展的基于“模型思维教育实践”课题研究,坚持将教育理论的实践性解读与教学实践的理论性反思相结合,本着“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成长即成功”的原则,扎根一线课堂,凝聚团队智慧,形成了实践能力与专业成长相互助益的良性循环。

魏瑞霞认为,工作室的“课题研究”是团队成员或个体成员以模型思维教育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话题等作为子课题,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知识、方法、技能和经验,通过“教、研、用”结合与融合的方式探寻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性行为,是一种“面对真问题,展开真行动,获得真发展”的研究方式。

在团队成员的具体行动中,魏瑞霞名师工作室将“模型思维教育研究”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有机融合,每个学期的开学之初,工作室都会召开“课题研究会”,结合各年段的教学重点,提出学期课题研究主方向,根据不同学段确定不同的研究课题。近几年,工作室围绕“小学数学模型思维教育”研究,先后开展了“小学数学‘应用问题’模型构建的实践研究”、“小学数学‘计算模型构建’的实践研究”“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模型构建的实践研究”、“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模型构建的实践研究”等10多项市级以上关于“模型思维教育”的课题研究。工作室的“课题研究”主要遵循以下工作流程(见图2)。

在个体成员的具体行动中,魏瑞霞要求每个成员要以“模型思维教育研究”这一主打课题研究为抓手,把模型思维教育教学场景中的一些微小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子课题,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学生的思维学习和发展为核心。同时要求成员开展子课题研究时要用好两大工具:一是课堂教学的全程录像,二是课堂观察的数据资料。在课题研究中重视课堂教学的全程录像,注重研究教学行为和过程的合理性、科学性,并通过视频回放,推敲、琢磨,寻找最佳解决方案;课堂观察中的数据则显示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如学生对数学信息的自主表征能力、数学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数学知识的逻辑推理能力、数学模型的自主建构能力等。大数据把隐性学习显性化,从而科学地改变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团队成员孜矻勤勉的课题研究,使魏瑞霞名师工作室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聚合团队研究力量,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获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先锋教师奖”;《小学数学“应用问题”模型构建的实践与研究》获山东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专著《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模型构建的实践研究》获东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借助课题研究,团队成员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大幅度提升:由最初魏瑞霞一个人做课题主持人,带领工作室成员做课题研究,发展到现在的8位年轻骨干教师做课题主持人,组织和带动其他成员一起开展课题研究,再发展到现在人人有课题、个个做研究,人人积极主持课题做研究,一个学习型、实践型、研究型的团队已然形成。

在考察魏瑞霞名师工作室发展历程的过程中,我们看见了成员的真实成长。仅近五年,成员李小玉等25人次获全国、省、市优质课一等奖;成员刘晓萍等15人次获省、市优课一等奖;王静雅等23人次,分别在省、市、县教学研讨活动上执教公开示范课200余节次;成员徐冰等4人荣获“东营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徐宁等19人荣获“东营市小学数学教学能手”,王鹏等5人荣获“市县优秀教师”。在工作室成员成长的同时,工作室主持人魏瑞霞不仅先后荣获“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而且于2018年晋升为正高级教师。

考察魏瑞霞名师工作室发展历程,我们的结论是:工作室将“学”“践”“研”有机融合、“一体化”实施,形成协同效力,有效促进了工作室及其成员的发展。工作室的“学”,指的是成员通过读书、借鉴,由此达致专业发展与水平提高,它是成员真实成长的阳光、营养;“践”,是学生、工作室及其成员的教学实践和教改行动,是其成长的有机土壤;而“研”,是指工作室的课题研究,它是工作室成员成长的催化剂,它使教育这种劳动永远充满生命活力。我们认为,“学”“践”“研”有机融合、“一体化”实施,是魏瑞霞名师工作室对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的一种认识,一种对数学教育实践本质的深刻领悟;它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循环上升的成长过程;它还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以数学知识整合、系统推进教学实践为核心内容的思想;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以人的发展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

考察魏瑞霞名师工作室发展历程,更给我们以启示:教师成长为名师在于“恋”,只有大爱情怀,忠诚教育事业、挚爱教学实践与研究,才有成为名师的基质与可能;名师更在“练”,只有不断学习,躬身实践,才能练就自己的教学本领;名师还在于“炼”,只有聚焦问题,专注于研究与探索,深刻反思,不断提炼提升,才能形成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主张。

新闻推荐

学校的小竹林

东营市实验小学三年级四班李若晨要说我对学校情有独钟的地方,莫属那乒乓球馆前的一片小竹林了。那里四季景色...

东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营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