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庆国:感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庆国,开会了!”“你们先过去,我捋一遍材料,这就来。”……在河口区河口街道河宁社区,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碌的戴庆国。他出生于1959年的10月1日,跟共和国同一天生日。在与记者忆往昔中,戴庆国数次激动哽咽;再说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他连说了多个“没想到”。从五个人轮穿一条裤子到衣食无缺,从破败的土屋子到高楼大厦,从一踩一腿泥的泥泞路到柏油宽路……戴庆国感慨地说:“吃过苦才能明白今天的好日子是咋来的,才能更感恩和珍惜如今拥有的一切。”
穷学生与一块钱
“昕昕还没上几年学呢,书包倒是换了不少。”坐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手上拿着小孙女不知道换了几茬的小书包,戴庆国说起了当年一块钱学费的故事。
戴庆国是家里五个孩子中的长子,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坚持要他上学读书。那个年代,要养活一家七口人已是不易,更不要说送孩子上学了。看着终日劳作的父母,他经常想退学回家帮父母干活。每到这个时候父母总是鼓励他:“有学问才有出息!”戴庆国说,那时候上学,一年要交一块钱学费,但这一块钱对那个时候的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巨资。“每到收学费的时候,老师一遍遍催,我想快点儿交上,可又怕家里拿不出这么多钱。为了供我读书,我底下的弟弟妹妹都是到识字班里匆匆认了几个字就下地帮家里干活了,要是家里有条件,当父母的谁不愿意孩子都去读书识字呢?”说起过去,戴庆国掉下了眼泪。
从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三转一响”,到手机、电脑、智能家具;从凭票供应到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看着孙子孙女现在的生活,再回想自己的童年,戴庆国感慨万分。
回家探亲看变化
1975年,戴庆国光荣入伍,到湖南当兵。因为路途遥远,他只能一年回家探亲一回。
有一年,戴庆国回家探亲,当时身为村党支部书记的父亲和他说起了村里的新变化。“现在要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家都在说这是要回到‘单干’了。你在部队学习这么久,你说,这能行吗?”面对父亲的疑问,戴庆国想了想,坚定地回答:“能!”父亲听后,一声不吭地回了屋。戴庆国看着父亲的背影,默默地想“能不能行,还得看实践。”
“几年后,我再回家,家里就吃上了细面馒头,我捏了好几次还是不敢信。”戴庆国说,以前家里常年吃粗粮,喝水从水塘里挑,连煤油灯都不敢多点几分钟。一年一次的探亲之行,戴庆国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变化:村里种地的懒汉少了,胆子大的还做起了生意,村民生活越来越富裕……
点赞新时代
“1986年,我上班那一年,买了一辆自行车骑,觉得自己特别时髦,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儿。”戴庆国笑着说。当兵回来的他回到河口区工作,一干就是30多年。
戴庆国回忆说,刚参加工作时,办公室里有二十来个人,大家守着一部电话。上级部门下通知或者下级反映情况等都只能通过它,谁能接个电话都是十分“神气”的事儿。同时,因为只有这一部电话,所以常常占线,影响办事效率。
如今,他的儿子也已参加工作,办公条件大大改善,工作人员人手一部手机,还配备了电脑。他常常叮嘱儿子,有这么好的办公条件,更得为百姓办实事儿,不能偷奸耍滑,辜负这好时代。“孩子们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我就爱跟他们絮叨。”戴庆国说。
现在,戴庆国已经退休,在家闲不住的他又忙碌起来,积极参与到社区工作中。身为老党员志愿者,他十分关心下一代成长,经常和孩子们分享一些过去的故事。“以前60岁是高龄,现在60岁好日子刚刚开个头。看着我们的国家越来强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我干劲正足呢!”戴庆国说,奋进的新时代,每个人都是追梦人,他将发挥余热,为新时代的好日子继续奋斗。
(记者 郑靖靖)
新闻推荐
为了给东营市中小学生增添一个自由发挥语文潜能的空间,搭建一个与同龄人切磋交流写作心得的平台,鼓励学生写出有特...
东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