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吕剧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文化振兴,延续乡村文化血脉
□张小强李广寅报道◤7月26日,东营区组织开展“乐享非遗度暑假”活动,学生们在戏曲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戏曲表演,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图为东营区第三中学“吕韵乡情”吕剧社团的孩子们,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王玲玲学唱经典戏曲。◆日前,吕剧精品小戏《钱有富卖鸡》在“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东营区首届吕剧新创小戏展演活动中一亮相,便赢得了观众阵阵喝彩。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母体,东营区作为吕剧的发祥地,积极弘扬传统文化,延续乡村文化血脉,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吕剧进校园”活动,让吕韵乡音飞入千万百姓家。
□本报记者贾瑞君李广寅
本报通讯员黄颖张小强
百年一脉承
“要听原味吕剧腔,就到时谭武杜张”,这里“村村锣鼓响,家家把戏唱”。时、谭、武、杜、张是东营区牛庄镇的5个村落,被誉为吕剧故乡牛庄镇的“五朵金花”。
清光绪年间,吕剧就发源于现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一带,是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演化而来,并吸收融合“大鼓”“坠子”等民间曲艺和“五音戏”“柳腔”等戏曲的艺术精华,不断丰富、发展、完善而逐步形成的。1901年,时殿元首次将琴书段子《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标志着新的剧种吕剧的诞生。
作为时殿元的曾外孙,牛庄镇大杜村的杜瑞杰是吕剧第五代传人,8岁就开始学艺挣钱。他回忆说,在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吕剧是当时乡村最重要的娱乐项目之一,到二十世纪末,吕剧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伴随物质文化生活的进一步丰富,吕剧的发展传承迎来了挑战。“新的文化娱乐项目的冲击,加之吕剧自身创新能力不足,造成了吕剧产品和需求的脱钩。”杜瑞杰说,如何让吕剧得以传承并赢得更多人喜欢,是当时面临的一个难题。
2008年,吕剧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和政府对吕剧大力保护,涌现出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优秀演员和剧目,让吕剧发展迎来了新机遇。
政府当“红娘”
最初,为了把吕剧传承下去,杜瑞杰走村串户动员吕剧爱好者,在1983年成立了吕剧剧团——牛庄镇庄户剧团。剧团成立后,杜瑞杰整理出了50多本老吕剧曲目,带领着他的庄户剧团奔波在东营的大街小巷和田间地头,从农家小院到村庄大集,只要有观众的地方就有他们的舞台。
在东营区,像这样的庄户剧团,政府已经扶持发展了60多家,乡音俚语的亲切,家长里短的诙谐,融汇在这一声声悠扬的唱腔中,教化着一方人心。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东营区保护民间文化遗产中扮演“引路人”“红娘”的角色,通过制定《吕剧振兴工程发展规划》,成立区吕剧保护传承发展中心,建立完善政府引导、用人单位为主体,市场化配置为基础的文化人才引进和发展机制,引导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通过资助项目、赞助活动等形式参与扶持吕剧艺术传承发展,为乡村文化振兴奠定了基础。在今年举办的东营区2019年社会文艺团体新创作品调演活动中,26部作品里,仅新创吕剧小戏就有9件,吕剧新鲜血液的不断丰富,进一步扮靓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吕剧进课堂
7月26日,东营区文化馆专业吕剧辅导员王玲玲在牛庄镇中心学校跟吕剧社团的孩子们一起排练吕剧戏歌《吕韵风起黄河口》。暑假期间,王玲玲奔走在东营区二中、东营区三中等学校,与孩子们一起唱响经典戏曲,感受吕剧魅力。
为培养吕剧后备人才,东营区近年来相继在牛庄镇中心小学、牛庄镇中心幼儿园、大杜小学等多个学校试点开展吕剧进课堂活动,累计举办吕剧假期培训班30期,培训216班次。今年,东营区将继续以校园为阵地,以中小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推动吕剧进课堂活动的开展,力争明年实现吕剧等戏曲进校园常态化、全覆盖,通过观看专业演出和规范化教学传授,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吕剧知识和表演技能,为传承和弘扬“家乡戏”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同时,东营区以吕剧传承保护发展中心的专业人员为主体,赋予其进入小学和初中开设吕剧非遗课外班的职责,形成全区中小学校的全覆盖,并通过校园吕剧大赛来达到通过“赛学生评老师”的目的,激发专业人员履行传承职责的积极性。
吕剧艺术在青少年群体中的知名度逐年提升,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苗子。2017年以“吕剧进课堂”为题材创作吕剧精品小戏《校园吕剧情》荣获第八届东营市“黄河口文艺奖”戏剧类三等奖;2018年的牛庄镇中心小学作为东营市唯一被入选为山东省文化馆“暖阳春苗”文化志愿服务队“乡村学校少年宫”山东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批准开展2019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的通知》,批准全国298个镇(乡)...
东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