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难抵大风,船舶滞期费高,东营港借港口整合契机破解痛点 把大风刮走的港口作业时间夺回来

大众日报 2019-03-30 10:00 大字

图为东营港泊位。(资料图)□CFP供图□本报记者冯磊吴荣欣

本报通讯员薛广乾

3月26日上午,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也是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核心区,正在东营港5万吨级码头上卸着原油的“阿丽亚娜”号,接到了码头业主中海油东营港有限责任公司通知:海面大风将至,无论原油卸完与否,必须立即停止作业,返回锚地,待大风过后再从锚地来码头第二次卸油。这种现象叫“二次靠泊”,在这个5万吨级码头是“家常便饭”。

时间就是金钱。因无法及时卸完原油,“阿丽亚娜”号要向租船的东营市亚通石化有限公司收取“船舶滞期费”。“我们公司每年支付的船舶滞期费达5000万元。”该公司总经理唐兴党说。

滞期费是一种时间成本,也是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众多炼化企业的最大痛点。山东宝港国际股份公司市场部总监张福来说:“东营的地炼企业无一例外,个个都要拿滞期费,有的甚至每年支付滞期费超过1亿元。”据推算,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的炼化企业群,每年需支出滞期费超过10亿元。

巨额滞期费的支出已成为东营地炼企业的主要出血点,持续损害着企业生命力,而其根源,在于东营港落后的码头基础设施。以中海油东营港有限责任公司5万吨级码头为例,这是东营港最大的码头,建在没有防风设施的海面上,由于渤海经常出现大风天气,导致码头一年只能作业约200天,其余作业时间大都被大风刮走了。

3月25日至27日,记者连续三天在东营港实地采访,发现该港发展的最大问题在于供给不足,最大的矛盾是落后的生产性泊位与旺盛的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说它的生产性泊位落后,是因为码头等级普遍不高,最大的码头只有5万吨级,绝大多数码头是1万吨级及以下的小码头。说它的市场需求旺盛,是因为这里是山东省和东营市全力打造的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年炼化能力已达7000万吨,大量原油需要进港,大量汽柴油、气体等产品需要出港,大进大出的港口需求有增无减。

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根源在于体制机制障碍,还是要通过改革去突破障碍。省政府将山东渤海湾港口集团确定为东营市港口整合的主角,东营港开始建立以山东高速集团控股的山东渤海湾港口集团为主导的港口建设新体制。东营港务集团总经理毛浩认为,这标志着东营港从根子上解决了因港口建设缺乏主导者而带来的大码头匮乏等问题。

建设大码头是当务之急。作为主导者,山东渤海湾港口集团成立了混合所有制港口企业——山东渤海湾海欣港务有限公司。据该公司董事长杨建东介绍,公司今年投资9.8亿元,建设2个10万吨级液体散货码头项目,预计近期开工建设,明年上半年投入使用,将为东营港增加吞吐能力1000万吨。他说,由于防风条件较好,项目投产后,哪怕海上浊浪滔天,码头也是风平浪静,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的企业再也不必为大风天气而苦恼,不用再付出高昂的船舶滞期费。

坚持“整合”与“建设”两手抓、两促进。山东渤海湾港口集团整合东营市民营企业万通海欣控股集团的码头、管线、库区等港口资产,积极接收管理东营港务集团、广利港集团之外,还加快建设步伐,与中国燃气股份公司共同投资20亿元,建设LPG(液化石油气)码头与库区项目。

新闻推荐

刷爆朋友圈的“广利河森林湿地公园”现在到底是啥样 樱花初开,到这赏花不用门票

广利河森林湿地公园内,大量樱花正陆续开放。但是由于植株尚幼,观赏不能实现“童话世界”般的效果。本报记者段学...

东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