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千万家,他们让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供热站“转”了起来 以满腔热血温暖整个寒冬
如今开发区面貌已巨变。本报记者任小杰摄◤开发区供热站工作人员合影(前排右三为霍腾云)。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的国家正经历着她的黄金时代。四十年的沧桑巨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我们正经历着的和曾经发生的,都是这个国家记忆的一个片段。回望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过去,老一辈建设者用双手书写了开发区发展的美丽诗篇,记录开发区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如今的开发区已经踏上新的征程。
霍腾云在部队转业后,于1993年来到开发区经贸发展部,后来在1996年10月,管委会根据需要将霍腾云调任至新筹建的供热站,担任当时开发区的供热站副站长。1997年初运行时,供热站的一台10吨锅炉是当时开发区唯一的固定资产,正赶上了开发区发展困难的时候,霍腾云一行人在万事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本报记者郭小雨
万事不具备他们从头学起
比起现在鳞次栉比的大厦,最初的开发区芦苇一片片,满目荒凉。与此同时,供热站的运行自然是不具备条件。一个是开发区自身发展的困难,一个是专业的人员太少。对此,霍腾云现在仍觉得是个遗憾,“开发区最初‘白手起家’的阶段很艰难,几乎是要什么都没有的程度,建设规划达不到要求,我们干起工作来感到力不从心,虽然很努力,但是工作还是不如后面做的好,如果当时的条件允许,我们能做得更好。但是为了达到居民和企业用户满意,我们必须得全力以赴。”霍腾云感慨说。
1996年,开发区供热站筹建完成,1997年正式运行。最初进入供热站的人员很少,加上老霍一共就三个人。三个人没有一个内行,都是从头学起,按照霍腾云的话来讲,只能“边学习、边操作、边实践”。他们不懂就学,不会就问,甚至到处拜师学艺,胜利油田供热公司,东营市供热站,能学习的都去学习,再就聘请油田的师傅传帮带,千方百计,千难万难就是为了让供热站尽快地运转起来。
开发区刚发展的前两年供热需求小,供热面积也小,到后来面积逐渐扩大,锅炉房开始增容,供热面积从最初不足5万㎡,2003年增容至25万㎡,再到2006年增容至4、50万㎡。“在建设过程中,开发区采取穿插施工的方式加快进程,一边安装施工一边保证供热工作,我还记得供热站周围一片芦苇荡,南边是一个挖土的大水坑,晚上都没人敢去。在施工过程中时常停水停电,还得在把好施工质量关的同时保证供热质量,确实很困难。”霍腾云说。
供热相比于其他部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锅炉房很危险,锅炉等高压容器气化易爆炸,安全问题很重要,我们要确保安全事故不发生。”在所有工作人员的努力下,供热站的工作受到了用户和管委会的好评。开发区供热站2002-2003年被市经贸委评为锅炉安全运行先进单位,2002-2003年被省工业协会评为设备管理先进单位。同时霍腾云个人也先后被开发区党工委、市经贸委、省工业协会评为先进个人。
“辛苦我一人温暖千万家”
除了危险性,供热站的工作对专业性的要求也非常高。司炉工、化验工需要持证上岗,需要对锅炉的结构有完整的了解,供热工作对水温、气压、温度有严格要求,因为是手动调整温度,工作人员必须24小时看守,“上半夜和下半夜都不能离人,随时往锅炉里补水,当时我们有一句话,有责任心,温度就高。”辛苦我一人,温暖千万家,霍腾云总这样说。
为保证供暖质量,开发区供热站采取间歇运行,操作难度大,严格要求司炉工操作规程,规定供热温度和耗煤指标,经常进行抽查评比,定期召开评比表彰,促进全员比学赶超。晚上值班人员主动做好煤场保安工作,出渣工、上煤工不断做好巡查。为把工作落到实处,供热站管理人员定期或不定期走访用户,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每年召开一次到两次用户代表座谈会汇报供热站工作,及时争取大家对供热工作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工作。在煤源采购方面,开发区供热站坚持采购兖矿的好煤,减少中间环节确保煤炭质量好、热效率高、价格合理。
谈到现今的供暖问题,霍腾云说到,随着建设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管线过细或者管网老化、积垢都需要进行改造,换热站超过负荷也要扩容,根据楼层和规划建设方案,供热站需要重新换设备、铺管线,看看哪里出了问题,就去解决问题。
现在的换热站早已不再需要人工值守,从一栋楼整体阀门控制热量到2003年后逐步实行单户单控,到热计量,再到如今的热电供应,千里管网、远程监控、智能调度、高效运转,供热站机械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在操作台上就可以看到实时供热,按需供热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也相应的减少了部分财政开支,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压力。
耐心谨慎唯有不断探索
霍腾云坦言,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没有其他开发区的众多优势,“开发区当时一片芦苇荡,建设难度大,而很多开发区具有地理优势,交通便利,外商入驻非常容易。当时我们建了商品房,外商来看一圈就走了,我们只能硬着头皮,杀出一条血路。”
“开发区的未来要继续招商大项目,搞好整体建设,进一步优化招商环境,抓落实、抓落地,提升服务水平,保证服务质量,既然人家来了,就要把他们留住。”霍腾云说,人才是关键,年轻人要有开拓精神和创业精神,胆量大一些,锲而不舍,敢想敢做,当地才能发展。
“不想个人得到什么,而是做些什么”,这可能是年轻人们很难理解的奉献精神和情怀,他们为了开发区乃至东营市的发展艰苦创业,以开发区为家,他们不图名利,不计个人报酬,只想把工作做好。他们为一座城市的建设贡献了一生,将吃苦精神、创业精神放在心中,以苦为乐。霍腾云说,他看到前方就总感觉有干头、有希望,他们都有一个心愿,就是建好开发区。
“项目能落地,能生产,能留住就是最大的胜利,用户感到供热服务好,对工作满意就是最大的快乐。你看现在,开发区很多建筑已经成为了东营标志性的地标,开发区已经走在了全省开发区的前列,我始终相信,开发区会越来越好。我已经圆满完成了我的任务,以后就要看后辈们了。”霍腾云笑着看着窗外说。他的愿望很简单,却太不平凡。
开发区的发展具有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来不得半点虚幻、浪漫,唯有脚踏实地、耐心谨慎地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不断发展。“我们得有超前意识,不能落后于新事物的发展,积极学习先进经验,东营有机场、港口,以后还会建设高铁,东营发展起步晚,底子薄,广州、上海等都是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城市,我们也不比其他城市有着几百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但是我们的发展速度和建设变化并不慢,人家用五分力,我们就用十分,我们赶上了这趟列车,就要努力为后辈创造财富。”霍腾云说。
新闻推荐
本报12月27日讯(记者张园园通讯员王伟)为确保冬季道路交通安全,近日,河口区交通运输局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据...
东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