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凭票购物”到“移动支付”

东营日报 2018-12-19 09:25 大字

32.57千万元,这是今年“双11”东营市市民网上购物的全天成交额。这对于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走过来的市民苟明凤来说,想都不敢想,“年轻人居然能在网上花这么多钱!”

今年54岁的苟明凤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她大概15岁左右。印象最深的就是拿着粮票到距离家四五里地的门市部去买西红柿。15岁正是爱玩的年纪,苟明凤得到母亲的吩咐之后,拿上粮票的第一件事就是约上邻居伙伴一起去。四五里的距离,没有自行车,全靠步行。三五个好友,一边走一边玩,来回能用上整整两个小时。到了门市部,有限的商品也被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苟明凤和小伙伴们在里面挤来挤去,当时最羡慕的职业就是那些被围在中间的“售货员”。苟明凤回忆:“商品不愁卖,他们当时不看人,只看票!”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开始有了售卖油盐酱醋茶的经销,各种票证也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人们可以直接用现金买东西,并且没有数量限制。据苟明凤回忆,这些经销也成了当时儿子最心心念念的地方。“拿上两毛钱上经销”,也成为那个时候苟明凤的儿子最愿意帮妈妈干的家务活。直到21世纪初,孩子们上了初中、高中,在学校住宿,苟明凤每周都不忘了给孩子们带上点零花钱当生活费。

到了2008年,儿子考上了大学,苟明凤带着儿子去银行里办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张银行卡。银行卡里一次存上了孩子半年需要的学费和生活费,拿到银行卡的儿子兴奋极了,把卡的密码设置成了自己的生日。随着各种商业银行网点的遍布,“一卡在手,行遍天下”,银行卡的便利被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人们外出已经可以不用带现金,结账只需刷卡就可以了。

2016年春节,苟明凤和她的家人们比往年更忙,忙着在手机上“抢红包”。曾经握在手里的钱,成了手机里的一串数字,“网银”成了人们网上购物支付的主要方式。也是从那时开始。电费、燃气费、水费……全部可以手机上交易。就连去菜市场买菜,小商贩都会拿出二维码让顾客“扫一扫”,此起彼伏的扫码到账提示音,人们已经见怪不怪了。

从凭票购物到任意选购,从实物交易到网上购物,从现金支付到刷卡消费,从网银支付到手机支付……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电子商务的完善,手机成了最为便利的交易终端,“移动支付”就这样融入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

(记者 张立娟)

新闻推荐

东营举办中医药健康养生宣传进乡村活动

本报12月16日讯(记者吕增霞)12月13日,由市卫生计生委、市中医药管理局主办、市第二人民医院承办的2018年中医中药中...

东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