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越住越宽敞

黄河口晚刊 2018-12-14 17:49 大字

今冬初雪后的一个上午,记者走进锦华八区官云秀老人的家中,室内干净整洁,各类家具电器一应俱全,坐在客厅的沙发上,阳光斜照在身上,舒适温馨。

“以前根本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楼房!”说起改革开放40年来住房的变化,老人打开了话匣子。“1975年刚来东营的时候,住在六户镇附近一个30平方米的砖瓦平房。前半间有个土炕我跟老伴住,只能放一张单人床的后半间挤着两个女儿。那个时候家里没有像样的家具,一件用了四五十年的老式橱子是与兄弟分家时从老家拉来的,另一件是结婚时岳父亲手打的桐木箱子。”

“房子漏雨,只能用脸盆接着,外面雨停了,屋里却还在下。冬天取暖用燃煤小炉子,几节铁皮卷成烟囱伸向室外,燃油滴在衣服上,洗都洗不掉。”官云秀说,当时,与大多数人居住的土坯房相比,这样的砖瓦房已经算不错了。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随着1983年东营市建市,东营市的城市规划建设开启了新篇章。

建市以后,首批市政府直管公房于1986年投入使用,共20栋448套,户型多以“45”型、“50”型、“70”型、“85”型为主。1989年以后,市政府陆续在东城三村建成住宅楼22栋604套、四村建成住宅楼6栋共计215套,建筑面积为11393平方米。

1994年又建成了海河小区、银湖小区、明月小区三个居住小区。李弘兵成为明月小区的第一批住户。“住在三楼,三个卧室,真正实现安居乐业了。”在李弘兵的印象中,那个时候的明月小区周边有市场,南边还有一处公园,茶余饭后有了遛弯的好去处,“感觉这样的日子已经不能再好了。”

1995年春节前夕,官云秀一家也告别居住近20年的平房,搬到了单位分的楼房,位于五分场的南园新村小区。“一家人激动坏了,人生第一次住楼,我和老伴商量着一定得好好收拾收拾。”官云秀至今还记得当时装修新家时的场景:花了近千元在地面铺上了名叫“石岛红”的大理石,墙面刮瓷、门边包缝,找人打了两个衣橱;格力柜式空调、25英寸彩电、电冰箱、洗衣机全部置办妥当,“虽然花了不少钱,但是一家人说不出的开心,觉得日子更有奔头了!”

此后几年,李弘兵一家又多次搬家,2000年之后搬进了150平方米的房子,最近又随儿子住进了一套顶楼加阁楼的复式,加起来面积200多平方米。2003年,为了居住的方便舒适,官云秀也经历了一次搬家,从偏远的南园新村住进了紧挨市场的锦华八区。两位老人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他们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住的房子也越来越宽敞。

40年前荒芜的盐碱滩现已嬗变为一座文明的现代化城市。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多层、高层建筑鳞次栉比,别墅、洋房也渐渐成为寻常百姓家的住所。

(记者 马高超)

新闻推荐

雪天路滑,城区发生多起事故 东营车管及时调整考试计划

本报12月11日讯(记者聂金刚)12月11日,一场降雪纷纷扬扬撒满了全城。由于天气寒冷,降雪后路面湿滑,辽河路、北一路、...

东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