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初心奏华章 跨越发展再出发 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全媒体大型巡礼报道·东营区篇

黄河口晚刊 2018-12-14 01:01 大字

40年光阴荏苒。作为东营市中心城区,东营区在改革开放40年的浪潮里诞生、成长,一路澎湃前行,以排除万难的气魄、勇于担当的精神、敢于创新的胆识筑梦前行。站在改革开放40年更高起点上,站在美丽东营区建设的大潮之巅,东营区人民继续砥砺奋进,共奏华章———

开栏的话:

40年改革开放波澜壮阔,40年改革开放铸就辉煌。改革开放40年来,变化翻天覆地,成就令人瞩目。为全方位展示东营市改革开放成果,特别是近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本报开设“干事创业秉初心 砥砺前行谱华章”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媒体大型巡礼报道专刊、专栏,以展示各地、各行业、各部门取得的累累硕果,与读者共飨。

坚守初心奏华章 跨越发展再出发

黄河入海育奇迹,劈波斩浪铸辉煌。

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黄河三角洲这片充满活力的新生地上诞生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时刻:1983年10月16日,东营市正式挂牌成立。1984年1月,东营区、牛庄区正式成立(1987年7月两区合并为东营区)。建区30多年,东营区以“闯海人”的飞扬激情,书写盐碱地上建新城的动人故事。曾经落后、贫穷,如今开放、美丽、富裕,筚路蓝缕,砥砺奋进,一路沧桑巨变令人慨叹。

从“小推车”到“大数据”经济发展,一路华彩蝶变

“大包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之初的这片新生地上,勤劳的农人们以小推车、地排车为主要运输工具开始奔富路。1984年,东营、牛庄两区共有工业企业15家,工业总产值1516万元。30多年披荆斩棘,30多年日新月异,由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升级为以总部、金融、旅游、商务、商贸等为主体的现代经济结构,跨越发展、创新发展为东营区经济释放了更加充沛的经济活力。目前,东营区已连续两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79位、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第49位。2017年,东营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2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003.1亿元!

山东万通石油化工集团董事长王军走出黄河三角洲大数据港时感慨地说,从1998年成立集团至今,感觉一天不学习就要落后了。发展大数据产业,东营区在全市率先实践,建设大数据产业基地,着力做优做强城市经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腾讯、百度、猪八戒网、清华大学电商实验室、中国网库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汇聚,已经成为东营区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大数据帮手”。

拥有3000多名员工、总资产已达221亿元的山东万通石油化工集团仅是东营区化工产业园区内55家企业之一。园区内山东海科化工集团年销售收入已突破500亿元,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跻身“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之列。摊开东营区化工产业园区布局图,7.6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域里正在实施一个又一个高端产业项目。史口镇党委书记李志平介绍:“聚焦产业前沿,近五年来,产业园区企业先后实施了总投资超过150亿元的项目。今年园区实施了万通海欣热电联供、神驰重芳烃转化等7大新型工业化项目……”

因油而兴的东营区在“八五”期间(1991-1995),初步形成了石油化工、盐及盐化工、建筑建材、电器电缆、石油剂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多门类、多行业共同发展的工业体系。于2002年规划建设的东营胜利工业园,2016年更名为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的规划建设为东营区实现飞跃式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资源。2005年底,胜利工业园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65亿元、利税8978万元,10年后的2015年,园区总收入达1000亿元,实现利税110亿元,翻了100倍!依托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营区大力发展石油装备产业,从事石油装备研发、制造、服务及内外贸的企业达到500余家,产业规模占到全省的80%、全国的30%。2017年,全区规模以上石油装备企业78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1.9亿元。区内企业先后实现了对南北美、中东、非洲、南亚及俄罗斯等60余个石油产出国和地区石油装备、技术和成套设备的出口,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分公司和办事处,与全球40多个国家石油部、220多家国际石油公司、350多家油田工程和服务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市场和技术服务网络体系遍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于2001年的山东科瑞集团仅仅十几年时间已发展成为拥有千余项技术专利的国际化高端石油装备研发、制造与技术服务企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东营区大胆地实施经济跨越发展计划,还规划建设了东营商贸园、新型农业创业园,着力发展园区经济,提高城市经济承载能力。2006年3月,东营胜利工业园区获准设立为省级开发区,向国家级高新区迈进。2001年,东营商贸园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先进民营经济园区”荣誉称号。

新生土地的活力日趋被激发!去年以来,东营区着力培育农业新动能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代农业+旅游业的模式持续带动农民增收。2017年,东营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540元,达到2012年的2 . 1倍。

“东营区将突出优势产业,突出实体经济,聚焦产业链、资本链、人才链、创新链,重点抓好石油装备、石油化工‘两大优势产业’,大数据、人工智能‘两大未来产业’,以及省‘十强产业’和我区‘七大产业’,围绕两院院士、行业领军人才、重大创新团队,以及石油石化、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端人才,加快引进一批高端产业项目和人才项目,着力打造引领全区高质量发展的重量级产业集群。”在12月10日召开的东营区“双招双引”三年行动计划动员会议上,东营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峰描绘了东营区产业发展方向。

从“小土屋”到大楼房城乡建设,演绎沧桑巨变

回溯过往,东营区中老年居民往往表情凝重。盐碱地上建新城,步履艰难。改革开放之初,东营区辖区最繁荣的地方是“基地”,即胜利油田机关所在地,一两栋高楼、一个客运站凝结了人们的全部记忆,通往基地仅有的几条硬化路更是刻在人们记忆深处。在乡村,“一座土屋一盘炕、一个土灶一堆柴”是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贫瘠的土地上奋斗,东营区人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创造奇迹。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乡村涌现出了一大批粮棉种植大户、畜牧养殖大户、运输专业户,胆子再大一点的还成立了经济联合体,缺吃少穿的日子永远地成为了历史,“砖瓦到顶、石头盘根”的新房为乡村的灰土色调平添了鲜亮色彩。

论自然禀赋,东营区属退海之地,土地盐碱化程度高,是农业生产、生态绿化的天然屏障。但改革开放的号角吹遍这里的每个角落的时候,东营区人有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魄。从万元户到十万元户再到百万元户,居民的日子在变,城乡的面貌焕然一新。2010年左右,东营区提出了“城区村向社区聚集、城郊村向城区聚集、镇周边村向镇驻地聚集、偏远小村向中心村聚集”的思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组织实施了小城镇建设、农村社区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工程等一批新型城镇化项目。仅2014年,东营区新型城镇化投资就达18 . 9亿元。

乡村百姓住进气派楼房与农家院墅,城市街巷也因项目建设而实现美丽嬗变。1984年,东营区固定资产投资2084万元,全部用于基本建设。2001年至2005年,东营区共引进项目4722个,到位固定资产投资80 . 36亿元。10年后的2016年东营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已达513 . 43亿元。黄三角现代金融、文化旅游、现代物流、餐饮商贸、高端服务“五大中心”在东营区呈现,蓝海股份、银座购物等大型服务业标兵相继涌现,餐饮、住宿、房地产、商贸等各种业态开始集约高效发展。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建区30多年来,东营区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城区面貌得到大幅度提升。绿,一直是东营区的痛。面对痛处,2006年至2011年,东营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 . 26亿元,实施路域、水系、农田林网“三网”绿化工程,新增造林面积7 . 6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了20 . 9%。2012年起,东营区实施了龙居、六户、森林乐园三大生态林场建设项目,累计投入资金6亿多元,新增绿化面积达5万多亩。近年来,东营区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契机,将生态建设作为“美丽东营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仅今年,东营区就承担了11个园林绿化PPP项目的建设任务,总投资达15 . 11亿元,包括重点实施35条道路绿化、63条道路林荫路建设,新建耿井公园、测井公园等16个公园游园,改造提升文化公园、陶然公园等6个公园游园。

河流是城市的血脉。东营区全面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推行“河长制”,对辖区河流进行深度排查和治理,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了专门巡河队伍,确保实现全天候不间断巡查,对发现新排污口或污染源,立即整改到位。同时,东营区不断健全生态保护制度体系、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体系和生态支撑保障体系,通过实施生态湿地建设项目扮靓了百姓生活。

东营区美丽嬗变的背后离不开油田支持,油田开发建设也离不开地方支持。建区以来,东营区始终高度重视与胜利油田的合作共建,油地双方陆续合作兴建了铁路、公路、机场、海港、防海潮大堤等大型工程,形成了工农两利的水、电、路、讯、港配套体系,有力辐射带动了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油地一家人,同下一盘棋,共筑一个梦。今年,油田“四供一业”向地方整体移交,标志着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局面的正式形成。9月25日,东营区油地融合产业园启动暨油地融合项目签约仪式举行,签约推进油田厂矿企业搬迁、城市更新改造、校地科技人才发展合作、城南湿地公园等17个油地融合项目,协议投资总额约180亿元。当“共识”变成了“现实”,一座老城区重新绽放出新风采,一个个城中公园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悠然,一排排新建小区让油地每位居民共享发展的成果……

从“土台子”到“多媒体”民生保障,一路发展一路歌

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就是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历程。居民从改革的春风里最先嗅到的,总是民生关怀的气息!

坐在气派的教学大楼里,享受着多媒体教学的直观、形象,东营区史口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陈梦雷怎么也不能体会爸爸讲述的村办小学生活:土房子教室、土台子讲桌、斑驳的条桌长凳就是座椅了,铅笔文具少得可怜,课外读物就是奢侈品……改革开放以来,对教育的投入,东营区从不吝惜!“十二五”期间,东营区每年实施一批民生实事,区财政民生投入累计达到98 . 5亿元,期中累计投入21亿元实施教育惠民工程,新建学校、幼儿园33所,改造14所,教学设备全部达到省定标准。

每一个新型城镇项目实施都离不开教育工程的实施,每一片城区小区规划也都会把学校建设放在中心位置进行考虑。2018年,东营区实施了总投资18 . 3亿元的10所中小学,11所幼儿园续建项目,4个改扩建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15 . 4亿元,6所新建中小学校、7所幼儿园实现顺利招生,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6940个、学前教育学位2160个。

改革的进程也是卫生事业阔步发展的进程。从几个村里一名“乡村医生”到村村建起卫生室、镇镇高标准建设卫生院、区里实施人民医院综合楼、病房楼等建设工程,东营区居民的医疗得到了越来越高的保障。“十二五”期间,东营区启用区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建设改造9处镇街卫生机构、84处村居社区卫生服务站室。今年,东营区在医疗卫生方面投入近2 . 3亿元,严格兑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对特殊群体开展医疗救助,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他们积极推进区人民医院外科病房楼PPP建设项目和新区医院医疗设备配备项目,提高区级医疗机构硬件水平,并积极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项目,加强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改善基层群众就医环境。

从民居建设到交通改善,从环境保洁到危房改造,甚至居民家里的做饭燃气、厕所革新,在东营区都是倍受关注的大事儿!今年,东营区21件民生实事进展顺利,购置国际标准校车72辆,通过公司化运营,保障了孩子们安全上学、放学。东营区人民医院与5家三级医院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新区医院由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全面托管。东营区还大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91 . 6%的农户完成旱厕改造,具备条件的2 . 74万户农户全部实现天然气村村通。

改革开放四十年,东营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过去,每个乡村的打麦场是村民夏季乘凉的地方,话家常成为休闲的唯一方式。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东营区将文化投入聚焦乡村,建设文化大院、文体活动广场、数字文化广场,一步步带火了乡村文化。近年来,东营区通过采用“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对城乡文化广场和邻里剧场进行提升,已经投用数字文化广场152处,其中对73处数字文化广场实施电视信号接入和视频系统配备,达到了公共文化远程辅导培训实施条件,带动了200多支文化活动队伍活跃在城乡社区,参与居民达数万人。为了让居民享受听戏唱曲的幸福,东营区还精心开展“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巡演、“一村(社区)一年5场戏”以及“百团千场乐万家”社会文艺团体巡演等活动,满足了群众高层次、专业化的文化需求。

从“富口袋”到“富脑袋”。近年来,东营区积极打造“志愿者之城”,实施党员示范带动工程,倡导“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志愿服务组织、一名共产党员就是一名志愿者”的理念,党员志愿者成为整合政府资源和社会服务的主要力量。在“最美东营人”志愿服务品牌引领下,东营区涌现出了“红星365”“孺子牛”等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已成为居民广泛共识。今年,东营区还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逐步建立起了区、镇街、村居(社区)三级和若干个文明实践站(点、岗、亭)无缝隙、全覆盖的文明实践体系,打通了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到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东风浩荡,战旗猎猎。站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之巅,美丽东营区将乘风破浪,奏响时代强音,高质量发展,踏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征程!(徐淑霞 黄颖)

新闻推荐

驻东营市全国、省人大代表开展会前集中视察

本报讯12月12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驻东营市的全国、省人大代表开展会前集中视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金昆参加活动。...

东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营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