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区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动传统农业向专业化迈进 合作社养殖户“抱团”闯市场
◆近年来,东营区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围绕重点产业,抓好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推动生产环节向智能化、集约化、高效化转变,同时不断发展标准化农业,引导企业和农户走标准化种植、生产和经营的道路,逐步构建起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本报记者李广寅
本报通讯员田歌莫海燕
8月28日,林家村的养蚕“老手”林子明一大早便来到位于东营市龙居黄河森林旅游区的林家桑园,开始了他再熟悉不过的工作——采摘桑叶。不过和前些年的“蚕农”身份不一样,如今他成了东营区丝源桑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
“今年春蚕鲜茧一斤能卖到32块钱,总共赚了有2万元,现在是养的秋蚕,这一批如果顺利的话还能再赚一笔。”林子明一边很娴熟地采摘桑叶,一边跟记者算起了经济账,脸上不时露出喜滋滋的表情。
决定养蚕户收入高低的关键环节在于蚕的存活率和蚕茧品质。在以前,林子明和村民们一样,养蚕基本靠经验,蚕的品质自然也就没办法把控,导致养殖户收入时高时低。
为带动种桑养蚕这项传统农业向产业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东营区丝源桑蚕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并于2012年开始探索与其他公司开展购销合作,成为了林子明和养蚕户们的转折点。“自从加入咱们合作社,有问题找技术员给解决,蚕的存活率高了,鲜茧的产量和品质也上去了,收入自不用说。”林子明说。
林子明介绍,桑蚕的养殖环境要求高,进入大棚前要先消毒,控制好龄蚕室温湿度,做好小蚕的眠起管理、饷食处理和蚕座卫生,才能生产出高产量、高品质的鲜茧。“这些养蚕的讲究都是从技术员那里学到的。”林子明边说着,边带领记者来到技术员赵红香所在的养殖大棚。见到赵红香时,她正在蚕种纸前仔细察看蚕种状况。“每张蚕按照标准化生产能达到130-150斤的产量,按照养殖大户15张的饲养量算,春秋两季单户产值至少12万元。”赵红香介绍说。
在林家村,东营区丝源桑蚕农民专业合作社除了与本土企业阳光丝业签订购销合同,还与海洋齐力蚕业发展有限公司积极开展合作,外地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严格的管控标准和订单生产的合作模式,不仅解除了社员们的后顾之忧,还实现了强强联合。“年初,合作社与海洋公司签订了产供销合同,由企业提供种蚕和技术指导,合作社组织23户社员按照订单进行饲育管理,生产的鲜茧由企业检验收购,再也不用担心丰年不丰收,荒年贱伤民。”东营区丝源桑蚕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林玉良介绍,像他们这样的合作社东营区还有很多,散户+合作社+公司的联合体将三方利益联结在一起,增强了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了三方利益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
在距离东营区丝源桑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远的龙居黄河森林旅游区的另一边,桃花岛景区也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桑树资源与合作社开展研学游合作,打造了“青春之旅”青少年研学基地,“合作社+景区+基地”的合作模式为种桑养蚕带来了附加值,采摘桑葚、学习酿酒、饲育蚕宝宝、观察蚕吐丝成为了城市里孩子们向往龙居乡村游的兴趣点。与此同时,瓜果种植大户+康源农业+爱团购+研学游,众赢棉花种植合作社+轧花厂+皓焱妈妈爱婴坊等产业联合体的初步探索也正吸引更多的创业农民回流。
近年来,东营区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围绕重点产业,抓好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推动生产环节向智能化、集约化、高效化转变,同时不断发展标准化农业,引导企业和农户走标准化种植、生产和经营的道路,逐步构建起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龙居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王明顺对农业产业联合体助推乡村振兴的未来充满信心。“在未来的实践中,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提升农民合作社服务能力,加强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的稳定性,让各成员真正分享联合体机制带来的好处。”
新闻推荐
本报讯“受台风影响,东营市部分地区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各种传染病诱发因素增多。市卫计委迅速行动,出动卫生防疫人员28...
东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