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程与教学改革洋溢着生命色彩 ——东营市育才学校 20 年改革发展纪实之二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本报记者 李静 通讯员 季俊昌
东营教育新名片
著名教育学者叶澜说: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实践证明,最好的课堂,就是师生彼此对智慧与生命的润泽;最好的课程,就是创设适合学生生命成长的“跑道”;最好的教育,就是让每一个生命个体感受到诗意发展的快乐。
东营市育才学校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致力于学习力培养与人格形成的生命化教育,以充分释放生命活力为手段,以促进生命成长为目的,赋予课程与课堂以生命的意义,让课程与教学改革洋溢着生命的色彩,实现生命的价值,成就生命的幸福。
建校20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特色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市级文明单位”等200多项市级以上荣誉。成绩的取得,既是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结出的累累硕果,又是生命对生命的荣耀加冕。
课堂“三有”
既是课堂操作的教学律令又是成就生命成长的教学主张
基于市育才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校长宋建军提出了“三有”课堂建设目标,即有趣、有思、有得。这一主张既朴素又务实,摒弃了花哨,戒除了玄虚。他把这一主张作为教学律令,要求教师在课堂操作中去践行;同时他要求教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科特征和个人特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全力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
在市育才学校,“三有”作为“改课”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依据自身特点确定操作模式,不拘一格,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三有”课堂必须包含“目标定向——— 问题导学——— 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 教师精讲——— 训练检测”等六个基本环节,要以学生的体验和获得为主。可以说,“三有”课堂是基于生本的自主课堂,是基于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是通过展现“有趣”“有思”的生命对话过程,由此最终实现“有得”的发展目标。
围绕“三有”而形成的课程与教学实践体系,专注于学生的学习力培养与人格形成。因为学习只是一个人特定时段必须做的“功课”,学习力,则是一个人需要终生具备的能力。
市育才学校从学习力培养和人格形成两个方面综合考量,在扎实推进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形成了基础型、拓展型和发展型三大课程。其中,在基础型课程中,学校围绕“双十习惯”和“五项品格”制定了德育课程发展规划,开发了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序列化德育课程;在学习力方面,除国家学科课程教学外,学校还开设了75门拓展型课程及30门发展型课程。这些课程的落实成为“三有”课堂的有效延伸,课内外形成链接、互相补益,大大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实际上,在课程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市育才学校的教学改革也不断走向深入。从教师层面来说,一是积极推进阅读教学。阅读课采取两堂联排的形式,学期初,语文备课组长在征求老师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各年级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以《读书成长手册》为依托规范阅读教学,并充分利用校图书馆和育才“新华书店”读书吧开展阅读教学。二是创新备课方式,实施差异化个人备课,教师可选择简案、详案、电子教案、教学反思等灵活多样的备课方式。三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注重常态课听评活动,增强课堂教学研究的实效性。
教学改革措施的落实,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增强,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个性更加鲜明,特长更加突出。市育才学校的学生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东营市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等各级各类赛事中,1000多人次获奖,多人获创意奖。近200篇学生习作在《作文指导报》《冰心少年文学》等报刊上发表。近年来,育才学校学生的学习和精神状态发生了显著变化,学生读书和行为习惯逐渐养成,自信心和幸福感极大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办学品质、社会满意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已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一所品牌学校。
特色课程
既是学生幸福前行的“跑道”又是唤醒生命灵性的重要引爆点
7月19日,当大部分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正在享受暑假的时候,市育才学校的师生们却迎来了参加“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的100多位海外华裔青少年,这些来自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韩国、爱尔兰六国的华裔青少年,观看了育才学校师生精心准备的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演出后,分别来到书法、国画、剪纸、画脸谱、太极拳和中华武术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下,与育才学校学生代表一起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体验与创造的过程中,学生们的表情因专注而生动,眼睛因创造而生辉。
其实,这只是市育才学校特色课程实施的一个缩影。学校的艺体教学改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起广阔的舞台。市育才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在落实音体美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在四、六年级进行体育专项化改革,开展选课走班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从足球、篮球、健美操、跳绳等7门项目中选择学习,形成自己的体育特长。依托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并充分利用校外资源,邀请戏曲、书法、器乐教师等到校授课。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要求,让每个学生至少掌握包括游泳在内的两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体育素养。此外,学校还重新梳理构建了校本课程体系,分别在周一实施《德育班会》课程,周二及周四实施校本及社团课程。
每个大课间,市育才学校的操场上都会上演整齐的“游戏操”表演,这是育才学校的首创,而学校的《游泳》课程,更是学校特别鲜明的素质教育特色。
市育才学校积极探索“教体结合”模式,普及与提高并重,在一年级就开设游泳普修课,传授游泳基本姿势,90%以上学生掌握游泳技能。在此基础上,选拔优秀学员组成游泳运动队,开展竞技比赛,为国家培养游泳后备人才。目前,学校游泳队员已经分别代表省市参加全国少儿(小年龄组、大年龄组)游泳冠军赛、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游泳比赛、全国少儿游泳分区赛、山东省中小学生游泳联赛、山东省游泳锦标赛等多项赛事。
截至目前,学校游泳队员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得140枚金牌、174枚银牌、213枚铜牌;培养出了国家健将运动员1人、国家一级运动员32人、国家二级运动员78人,10名运动员被选拔到省游泳运动队。学校先后荣获“全国100所国家级体育(游泳)传统项目学校”“全国先进游泳池馆”“山东省游泳项目后备人才基地”等荣誉称号。
团队建设
既是彰显课程生命力的重要支撑又是激活生命课堂的活力因子
教师的不断成长,是学校焕发教育教学改革活力的重要一极。“一所好学校不仅要有一个好校长,更在于全校教师有着共同的人格特征:对事业的执着,对生活意义的探寻,对职业价值的追求。这是市育才学校教师成长的源动力,是他们不断进步、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宋建军表示。
市育才学校以“自信自强、至诚至善”精神为统领,以学校党委理论中心组和学校行政例会为抓手,抓学习、强班子、带队伍,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增强了班子的领导力和思想力,提高了中层干部、年级主任、教研团队和班主任的执行力。
强有力的党建工作,是激发党员教师战斗力的精神源泉。学校以“立德先锋,育人模范”党建特色品牌为引领,实施“亮身份、树形象、做表率”工程,组织开展青年党员演讲比赛、党员义务劳动,评选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员,打造党员先锋模范岗,赴沂蒙革命根据地进行红色教育,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017年,学校荣获全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首批党建特色品牌学校”称号。
在突出师德建设的同时,学校持续推进师能建设,严格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积极推行“读、研、思、写、行”教师发展模式;外派教师到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区学习课改和改课经验;举办教学观摩课、课改研讨会、微课等研究性教学研讨活动。设立育才大讲堂,与东凯实验学校、海河小学、丁庄中心初中等7所学校联合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每学期举办活动30余次,参加活动人数500余人次。依托省市课题研究,坚持问题导向,开展了200多项小课题研究,以此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瓶颈问题。
为培育名师,市育才学校以名师工作室为依托,组建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实施项目带动工程,开展创新项目研究与实践;开展“青蓝工程”,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扎实开展青年教师入职培训活动,近三年来每年都对新入职青年教师进行教育管理、教学常规、科研能力培训。通过“草根式”研讯,真正实现了对新教师的规范引领、方法引领和专业引领。
建校20年来,市育才学校如今拥有8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200多人,教职工270人,其中专任教师261人;涌现出齐鲁名师、省特级教师、省级教学能手7人,东营市特级教师、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52人,市级以上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16人,市级青年骨干教师29人。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命题。教师是兴教之源;专业发展是教师的本质特性和教师发展的根本任务;教师专业发展永远是个过程。”宋建军表示,学校将进一步加强教师文化建设,以教师文化的营建带动课程文化、课堂文化建设,进而促进学校育人文化生态的重构,在为社会“真育才”、“育真才”的过程中,擦亮素质教育特色,铸造形成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靓丽品牌。
新闻推荐
日前,东营市河口区考察团就我区绿化管养市场化工作进行调研。近几年,莱山区逐步将区内50余条主次干道及游园的绿地养护引入...
东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