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术“一招鲜”带来产业“满堂红” 依靠科技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大众日报 2018-06-29 01:14 大字

□本报记者魏东李明

走进东营市瑞源特种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展厅,无处不闪耀着科技的光芒。混凝土外加剂被广泛应用到南京长江隧道、环渤海湾高速等国内重点工程,柔性石材生产线是全国首台(套)具有完全自主产权的生产线,恒温地暖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多年来,该公司与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多层次的合作。目前已申请专利51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33项,已获授权的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7项。

“我们公司一直注重科技创新,不仅是《建筑用柔性仿石饰面材料》国家行业标准的核心制订单位,还参与了国家地暖行业技术标准制订。公司还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6月25日,东营市瑞源特种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顾效国介绍。目前公司拥有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各一处。

自主创新是主导着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科技创新的动力是无限的。东营作为石化重镇,在当今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企业要敢于进行技术层面的创新,拥有自己的“一招鲜”。

东营作为石油资源型城市,传统产业占了很大比重。在传统产业上实现新的突破,成为该市在这场新旧动能转换攻坚战中取胜的关键。经济转型升级需要魄力和勇气,更需要关键点和突破口。

“去年东营的石化、轮胎、有色金属、石油装备四大产业规模已突破9000亿元,实现利税663亿元。”东营市市长赵豪志说,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不可能把这些产业推倒重来,必须立足实际,积极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嫁接改造。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新动能既来自于新经济的发展壮大,也来自于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老树发新芽”,是新旧动能转换题中应有之义。如何让传统产业脱胎换骨、迸发活力?东营在不断探索。

“靠规模提效益、靠低价产品占领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靠硬件设施打天下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转型升级必将是石化行业未来的发展主线。对于我们企业来讲,转型升级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海科集团董事局主席杨晓宏告诉记者。

无疑,科技创新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引擎。海科集团深知创新型企业文化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引领作用,致力于构筑“开放创新研发体系”。作为一个传统的石化企业,海科围绕着国家产业升级方向开展技术创新,投入的创新项目无一不是国家“十三五”鼓励发展的行业,并且部分项目拥有核心高端技术。

以海科集团为代表的大批优秀企业在东营不断取得突破发展,也带动了全市传统企业的整体提升。资料显示,东营市石油化工及盐化工、橡胶轮胎及汽车配件、有色金属成为千亿级产业集群,工业主导产业80%以上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去年,东营市围绕四大产业集群的产业链条延伸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重点实施了30项市级导向性科技计划项目,其中12项列入省级以上重大科技发展计划。石油装备、铜冶炼与铜材深加工、橡胶轮胎三大产业集群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铜冶炼与铜材深加工同时被列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东营市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2017年,东营市新认定科技型企业160家,233家进入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信息库备案,新推荐110家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把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作为引进人才、转化成果、孵化企业的关键性措施来抓,东营市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撑。据统计,2017年全市共推动建设各类产业技术研究院15家,院士工作站16家,重点实验室46个。建成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12家、众创空间40余家,其中5家孵化器进入国家级行列,16家众创空间通过省级备案认定。

新闻推荐

史口镇 美丽乡村,需“颜值”与“气质”同在

村里的生活垃圾绝迹了,废纸碎屑没有了,池塘沟渠边也几乎闻不到以往的异味,绿树和民房相映成趣……连日来,东营区史口...

东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