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经典 不落的惊鸿

黄河口晚刊 2018-04-12 08:38 大字

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高一年级十三班 程筱薇

我们阅读经典的时候,离忧愁很远,离君子很近。

英国文艺评论家赫兹利特曾言:“书籍深透人心,诗随血液循环。少小所读,至老犹记。书中所言他人之事,却使我们如同身临其境。无论何地,好书无需倾尽其囊,便可得知,而我们的呼吸也会充满了书香之气。”一书开,万水千山;一书合,沧海桑田。一本好书尚且如此,那诵读中国传统经典,便是伴着世外清音的韵律,翻开一卷沉淀了千年孤独的历史画卷。

书架上至今还摆着那本注音全彩版《唐诗三百首》,发黄的扉页褶皱的书边,记录了一个孩童咿呀学语时代对古典文学最纯真的热爱。那时摇头晃脑的姿态如今虽已忘却,但我确凿在古典书香中熏陶过很久,直至初中,学业日渐繁忙,那些风花雪月才被我遗忘在角落,落了一层又一层灰尘。让我下定决心将这些花儿一一拾起的是去年的《中国诗词大会》,才女武亦姝,气质美如兰,她并无倾国倾城之貌,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却无法掩盖周身耀眼的光芒。这便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吧!于是朝花夕拾,再度沉迷于那些意在笔先、神余言外的极致中。

重读经典,与儿时只重音律悦耳的好奇不同,多的是一种气韵,一种凝重与低沉。这一次,我真正感受到穿越时空的欣喜,以那一本本零落的古卷残页为车票,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心灵旅行。我与辛弃疾拍遍栏杆,与欧阳修泪眼问花,与李清照在凄凄惨惨戚戚中叹黄花堆积,与李白舍五花马千金裘换酒同销万古愁。无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漠北黄沙,还是“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的江南水乡,我都一一留下足迹。我怀想那些风雨飘摇的王朝,感谢那个造就文学奇葩的时代,让我足以在这空虚浮躁的年代里,静静地拈花微笑。

我曾经对着网络流行语为年龄尚小的孩子们担忧,但前有《中国诗词大会》,现有《国学小名士》,镜头前一张张青涩未褪的脸庞,一句句缀玉联珠的诗句,又使人对经典的传承重燃希望。

其实中国人的诗心一直都在,但需要被激活。正如冯唐所说:“我们对诗歌要保持足够的耐心,不管它发展到什么状况,请一直相信,人们在需要的时候,会打开那座语言旧仓库,去搬运被遗忘的旷世诗篇。”北师大教授李怡所言极是:“我们今天重提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应该以重建现代人的精神信仰为核心,而不是简单恢复历史的形式和表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需要媒体的作用。现在不少媒体低俗问题突出,以追求娱乐吸引公众的眼球。从短期看,这种做法虽迎合了少数人的低级趣味,但终究难以立足。国学知识应渗透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故深入经典,便应在繁华世界觅得一处清欢。

经典永不腐朽,余光中坚信一首诗的沉默比所有扩音器加起来更清晰,文字的冰库能冷藏最烫的激情最新鲜的想象,“时间,你带得走歌者带不走歌”。我在日暮时分,书影与书影之间,嗅着残旧古卷中历史的芬芳,想到一种境界,一个地方——— 天堂。

新闻推荐

歌声追忆岁月

在清明节到来之际,东营区第三中学教育集团文汇分校举行了“我心向党,童声飞扬”合唱比赛。通过此次合唱比赛,加强了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同学们懂得了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更加刻苦学习...

东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营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