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如”如竹万年青
利津县利津街道办事处 魏媛媛
回眸百年,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一杆翠竹,气节凛然,万古常青。在利津革命烈士墓园,他的雕像前,我想起王安石的《咏竹》:“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他是李竹如,中国抗战史、中国新闻史上的烈士,也是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史上职级最高的烈士。一手拿笔一手拿枪,主持起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权保障条例,血洒沂蒙时年仅37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利津县地处黄河尾闾、渤海湾畔,是一片神奇的沃土。在利津县城东北2.1公里处,一个小村子叫庄科,1905年1月5日,李竹如就诞生在这里。利津生竹如,竹在水边,竹有水,则茁壮,则风吹不走,则风摇不移,精神直上,凛然有节。
李竹如原名李贻萼,字世华,又名一凡。他幼时便勤奋好学,在家乡读完了小学。1922年到1925年,在惠民第四中学读初中。那时,王尽美、邓恩铭等共产主义先驱正在山东各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建立党组织。1925年夏季以后,李竹如先后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和济南读高中。受到革命思想薰陶的李竹如,每逢放假回家,就向村里的青年学生和儿时同伴讲天下大事,讲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前途,传播反帝、反封建、反对旧礼教的新思想。
有一年的春节,李竹如在门上贴了“马列传天下,世界要大同”的对联。马列主义的春风第一次吹到了庄科这个小村庄,吹绿了黄河岸边的利津县城。
这种新思想的传播与利津县是山东省第一个解放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927年春,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之,他创办了《竞进》周报,开始了一个革命宣传家的生涯。
李贻萼是什么时候改成李竹如的?我翻阅了所有能找到的资料,没有具体的时间,我大胆推测:应该是他的世界观发生巨大改变之时,也就是他投入党的怀抱之时,想到了竹子的意象,竹如,如竹,要像竹子一样,“未出土时先有节,待到凌云仍虚心。”
而易名的李竹如,果然如一杆翠竹,气宇轩昂地矗立在中华大地上。推测前,有两件事情在我的脑海里翻涌:一是王尽美改名的故事。王尽美原名王瑞俊,他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后,曾写诗明志:“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并由此易名“王尽美”,更加坚定了为劳苦大众过上尽善尽美生活而奋斗的信念;二是李竹如给长子李维民起的乳名叫“小牛”,并在日记上记下乳名的寓意,让儿子甘为孺子牛。
我喜欢竹子,南方的竹影横斜,北方的竹声簌簌,都喜欢。竹,风过不折,雨过不污,躯有节,而少蔓枝,数丈傲骨通透。我想起刘禹锡的《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依。”我喜欢郑板桥的《竹石图》,喜欢画上题的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还喜欢竹笛,一缕清音飘出,是有筋骨的音符。
我们不能忘记,1939年底,时任中共山东分局民运部长的李竹如代表分局到报社主持研究纪念创刊一周年事宜,他提议并亲自起草电报稿请毛主席题词。几天后,毛主席用电报发来了题词:“动员报纸,刊物,学校,宣传团体,文化艺术团体,军队政治机关,民众团体,及其他一切可能力量,以提高民族觉悟,发扬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反对任何投降妥协的企图,坚持抗战到底,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我们一定要自由,我们一定要胜利。”毛主席的题词既是对大众日报的希望与鞭策,也是对抗日军民的庄严号召与指示。
我们不能忘记,1940年初,李竹如同志担任了分局宣传部长,并兼任大众日报社管委会主任。从一开始,他就以坚定的党的立场和清晰的新闻理念主导办报,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抗战三年来的宣传鼓动战》和《光荣的历史与光荣的任务——— 为九一记者节而作》等文中,这些珍贵文献分别发表于1940年的大众日报上。他说,“抗战中的新闻记者不应仅仅是一个宣传家、鼓动家与社会教育家,并且应成为一个组织者、督促者与指导者,他比任何时期都担负着更重要的责任。”
我们不能忘记,他旗帜鲜明地指出:“历史上从来没有无立场的报纸,也从来没有无立场的新闻记者,‘抗战和进步’应当成为今天中国新闻记者所共有的立场,站在这一立场上,坚固地团结起来,并接受进步政党的领导,才能胜利地担负起光荣的时代责任。”作为管委会主任的李竹如,还亲笔撰写社论和文章。据不完全统计,从1939年11月到1941年5月,李竹如在大众日报发表署名文章12篇,计8万多字,至于不署名的社论和专论就更多了。
1940年7月,时任中共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大众日报社管委会主任的李竹如作为代表,出席了山东各界人民联合大会,并具体负责大会的组织工作。他在会上作了《战斗中的山东人民》的报告。在报告中他的一番话意味深长:“严防群众领袖的自高自大或自满,严防其脱离群众、防止其新官僚主义的生长。要使得大大小小的群众领袖都能够正确的了解:在你能够代表群众、为着群众的时候,群众可以将你高高地举起;但是当你脱离群众、不能为着群众的利益的时候,群众也可以重重地将你放下。”李竹如在起草此报告的时候,是否吟诵过清代郑燮的诗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根普通的竹管,经过手工艺人的用心打磨,华丽蜕变成惊艳千年的乐器——— 竹笛。有道是,竹笛在握,空灵磅礴,开口即脆。而80年前,李竹如也吹出了高亢昂扬、穿云裂石的一曲。1940年7月,山东省抗日民主政府——— 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成立,李竹如当选为委员和文教负责人。1940年11月,山东根据地的临时参议会相继讨论通过了《山东省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等有关财贸、教育和减租减息等方面的一系列法规条例,这些都是李竹如组织起草的。其中《人权保障条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权保障条例。该《条例》中规定“凡中华民国国民,无男女种族宗教职业阶级之区别,在法律上政治上一律平等”;还根据山东的实际情况,规定“凡人民因犯罪嫌疑有逮捕之必要者,非持有逮捕状不得逮捕之”等。《人权保障条例》经临参会通过后,1941年1月22日,在大众日报上全文发表。这个后来收入《世界人权约法总揽》的《条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人权保障条例,也是我党组织制定、并公开发表的第一部《人权保障条例》。
“莫嫌雪压低头,红日归时,即冲霄汉;莫道土埋节短,青尖露后,立刺苍穹。”这副对联,既道出了竹子的博大胸襟和傲岸姿态,又描绘出了李竹如的呐喊与战斗的一生。
新闻推荐
利津县北宋镇实验学校六年级一班薛艺璇清晨的空气真清新,而对于一直忙碌着的人们来说是不会察觉的,此时的我正...
利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利津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