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凌汛安全过境 河面景象壮观
文/记者 闫雯雯 图/通讯员 巴志远 报道
凌汛,俗称“冰排”。水面结冰的河道,由于上游河冰先融,下游河道尚未解冻,因此易出现“凌汛”。
受到寒潮的影响,2020年12月30日,黄河利津段出现今冬第一次流凌。1月7日8时,利津河段出现本年度首次封河,封河长度达1.2公里,奔腾的河水被冰块填满,河流宛如一条玉带伸向了远方。根据利津黄河河务局监测数据显示,1月13日,张滩、宫家管理段仍有一定长度的封河,单块冰最厚达7厘米。
为了确保黄河防凌安全,每年度凌汛期前后,冰凌监测人员就会沿河而行,不间断地执行冰凌观测任务,这是他们与凌汛一年一度的“约会”。
确保黄河防凌安全
在寒潮天气的影响下,自2020年12月来,黄河凌汛过境东营市。凌汛冰块小约几十平方厘米,大到数十平方米。冰块一旦撞击河岸,就会发出声响,场面十分壮观。
近日,随着气温慢慢回暖,河面已经有了融化的迹象。和煦的阳光洒在冬日的黄河河面上,冰凌如同花一般在河面上铺散开,呈现出了不一样的冬日美景。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20年12月30日流凌过境后,利津黄河河务局成立了5个冰凌观测组,冰凌观测人员共计32人,负责所辖30公里观测责任段凌情观测和分析上报工作,每日9时前上报,视凌情发展加密观测频次。随后,浮桥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开始陆续着手拆除浮舟,以防冰层堆积成冰坝,抬高水位。
“冰凌监测人员每天要对河事观测三次,观察流凌情况,特别是流凌密度、冰块的大小及封河情况。”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旦出现冰坝或发现水位急速上涨,就要及时汇报,以防发生危险。
此外,利津黄河河务局防办还根据观测组上报情况,选取凌情严重河段,进行无人机航拍,留存第一手宝贵资料;对重点工程和险点险段进行重点拍摄,为预案制定、维修养护提供基础。同时,还加强了引水控制,严格按用水计划引用黄河水,确保大河流量稳定。
目前黄河凌情整体平稳,利津黄河河务局今后还将密切监视天气形势和凌情变化,加强凌情监测巡测,确保黄河防凌安全。
地理位置及河道形态决定凌汛产生条件
本报曾在《东营境内的黄河》中报道过,产生凌汛的自然条件取决于河流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河道形态。凌汛是黄河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由冰凌壅塞引起的暂时涨水。黄河许多河段在冬季都要结冰封河,由于黄河流经的地理位置和纬度不一,特别是兰州到内蒙古河口镇、郑州花园口到入海口两个河段,流向都是自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即从西南向东北流动。冬季气温上暖下寒,封河自下而上,冰层下厚上薄。到了第二年春季,封河的冰层融化,由于气温是南高北低,开河也是自上而下。
利津地处黄河尾闾,解冻开河是自上游递次下开。利津开河日期最晚的年份为1969年3月18日。境内的封冰期多年平均为53天。封冰期最长的1967至1968年度为85天。冰盖厚度一般在20厘米左右,出现插封的河段有时可达50至70厘米。1957年曾经测到过100厘米以上的冰孔和断面。主流道冰盖下面往往有冰花,冰屑滞流,最大厚度在3米以上。而济南以上冰厚一般在10厘米左右,并且冰下冰花冰屑很少。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在通常情况下,气温、流量、河势、风力和风向对黄河封冻与解冻均能产生影响,小流量与低气温相遇是封河的直接原因。流量的忽大忽小,气温的忽高忽低,往往造成几封几开的局面,在封河或开河时期冰陵被阻插塞,引起河道壅水上涨而演成凌汛。
新闻推荐
本报讯1月13日,副市长刘美华到利津县督导检查疫情防控工作。刘美华一行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对利津县域内部分医院...
利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利津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