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肥虾美菌菇鲜 汀罗念好种养经

农村大众报 2020-10-12 16:29 大字

津汀渔业示范园工人们正在投放虾苗。工人们在包装菌棒。工人们正在陈家屋子低碳流水循环养殖池塘捕鱼。循环流水

养出“致富鱼”

9月8日,笔者来到利津县汀罗镇陈家屋子村低碳流水循环养殖池塘,只见阳光下的塘面波光粼粼,四个养殖水槽一字排开,养殖水槽两头装着拦鱼栅,水槽上方安有自动投料机,西面水底装有推水装置,随着工人按下开关,推水装置形成的水浪吸引了成群的鱼儿不停地游向水面,场面蔚为壮观。

陈家屋子村拥有20多年的鱼虾养殖传统,全村200多户村民,有100多户都有自己的鱼塘。近年来,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的不断增加,养殖生态逐渐变差,养殖病害发生率增高,经济效益逐年降低。同时,随着水产养殖产业的兴起,传统鱼塘模式开始失去竞争力,2017年,在驻村帮扶干部的帮助下,该村拿出40亩试验田,探索低碳流水循环养殖。

该项目通过将传统养殖池塘进行改造,建设四个养殖水槽、安装推水设备、曝气设备、污物收集设备等,把养殖过程中所需要的养殖区、净化区隔离开,使原有的静态水池塘通过空气推水设备的推动变成动态循环流水“生态式圈养”模式,既解决了传统池塘养殖的自身污染,又有效地提高了鱼类的成活率和品质。

一池活水养好“跑步鱼”。“这个模式最关键的就是让池塘水流动起来,我们把所有鱼都集中在这四个110平方米的养殖水槽内,当推水装置启动时会搅动水体,既能使水层的含氧量均匀,又把静止的死水变成流动的活水,模拟了在河流中的环境,水槽中的鱼儿便会在运动的水中‘跑步’,这样鱼儿在游动中肌肉得到锻炼使肉质更加紧致,蛋白质含量更高,鱼的口感和品质也比传统池塘养殖的要鲜美。”陈家屋子村党支部书记尚文光告诉笔者,“不要看一个养殖水槽只有110平方米,但足以养活3000尾草鱼,按现在的市场价,一年收入六七万元不成问题。”

如此高密度的养鱼,怎样才能处理好养鱼废料问题?尚文光指了指池塘东侧的一个集污池,急速的水流可以把鱼粪、残存的饲料带到集污池,通过吸污泵将废料收集后进行沉淀,经自然发酵后,沉淀物作为优质的有机肥,被用于池塘周边几百亩菜地当养料,沉淀后的清水又回到池塘净化区,实现了循环用水。同时,在池塘上种植空心菜等水生植物来净化水质,从而保证了水体的清洁。

如此养鱼模式,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显著,但对陈家屋子村来说,最显著的要属社会效益。据了解,该项目每年所得收益全部用于村公益事业和群众分红,尚文光告诉笔者:“除去管理成本,我们每年会从收益中拿出2.4万元,给村里10户困难群众进行分红,剩余收益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于民生公益事业。”

小小菌菇棒

撑起致富伞

近日,和着暖暖的秋阳,笔者又来到利津县汀罗镇圣水循环农业示范园食用菌棒生产现场,工人们正在车间有序地进行着拌料、装袋、蒸料,一片忙碌。在现场进行技术勘察的菌棒项目负责人王忠春说:“我们投资1000万元建设菌棒生产车间,完成建设香菇发菌棚9个,种植棚34个,可实现年产值4000万元,利润700万元。”

这里原本是几近撂荒的盐碱地,村民们守着大量的土地却过不上好日子,如今,村民们把土地流转给园区,过起了上班族的生活。骑车上下班、打卡签到、每天工作八小时,吸引了周边村庄30多户村民在此劳作,刚刚变身园区“职工”的前关村村民韩春英正在忙着给菌棒喷水,她告诉笔者:“在家闲着也没啥事儿,就来这边帮帮忙,一天能挣80元工资,主要负责喷水、采菇、分拣,这些活儿不算累,妇女都能干得了,可比原来守着那几亩地种棉花强。”

在这个过程中,“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发挥着重要作用。前关村党支部牵头领办合作社,把100余户村民集中起来,变人手1.8亩地“单兵作战”成园区规模化经营,并配有技术人员进行手把手指导,成熟之后统一销售,提升了产品品质,提高了价格,为村庄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实现了集体与群众“双增收”。

对此,王春忠深有感触。年轻时期的王忠春在外学习技术后回家继续发展食用菌,当时自己培育菌菇比较困难,而现在有政策支持、有技术指导,有科技支撑,经过反复的实验,新品种的开发研制解决了杂菌污染问题,让更多的蘑菇菌存活下来,保证了产品质量,提高了菌菇成活率。王春忠告诉笔者:“菌种培育是食用菌企业的核心技术,我们已经注册了商标,要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不仅是香菇,下一步其他的农产品也会以‘汀罗农品’的品牌统一销售。”

智能化与香菇养殖发生碰撞,产生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自动搅拌、自动装袋、自动接种、自动脱袋、自动上架,智能化生产的影子无处不在,王忠春告诉笔者,原来,村民自己烧锅炉自己装袋,在高温大棚里工作,成本高、产量低、质量没有保障。现在,通过机器自动化生产,节省了人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运输速度,经传送带运到发菌室,强冷降温后工人在密闭的箱子里进行接种,平均每个菌棒可节省成本0.5元。

小小食用菌,发挥着自身的大能量,带动了汀罗镇村民就业务工、自主创业,让他们的日子一天天变得更好。谈起以后的发展,王忠春踌躇满志:“我对未来食用菌棒发展充满希望,我们必须争做领头羊,用科技的力量带动发展,才会在这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

念好“养虾经”

双茬养殖效益增

9月11日上午九点半,山东海亩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邹晓涛正忙着指导师傅调制饲料,准备当天的虾苗喂养。“我们这个项目占地181亩,总投资1940万元,规划建设48个对虾养殖棚以及蓄水池、冷库等配套设施,打造集南美白对虾育苗、养殖及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标准化现代渔业养殖基地。目前已经建成25个温室养殖棚,第一批投放60万尾虾苗,预计11月底上市。”邹晓涛告诉笔者。

汀罗镇地处东营市利津县北部,土地盐碱化较为严重,为克服土地盐碱及旱、涝等困扰当地农业发展的难题,积极探索“上农下渔”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新路子。对虾养殖集中在前毕村、后梁村片区,一半以上的村民都从事养殖行业,约有400个露天养殖池,水域面积3000余亩。汀罗镇因地制宜、示范带动传统养殖户逐步改变养殖模式,形成现代化养殖产业的集聚发展。

温室大棚养殖破除粗放型养殖一年一季,养殖池大半年“空闲”的尴尬局面。随着新建温室大棚的投入使用,对虾养殖一年一季变一年两季,产量翻倍的同时,也实现了对虾错峰上市。常规对虾养殖一年一季,在7月底集中上市,市场均价在22元左右,而大棚养殖通过温度的把控让第一季虾苗比常规养殖提前一个月投放,第二季虾苗晚一个月上市,前后“抢”出来两个月的时间,成功错开对虾集中上市。尤其是第二季对虾于元旦前夕上市,价格能达到45元左右,“抢”出来的时间让经济效益翻倍涨。

在合理安排时间上下功夫,鲈鱼“接班”对虾,让温室养殖大棚一年四季不断档。对虾养殖第二季在元旦前夕上市之后,养殖池就空闲出来。邹晓涛经过考察学习,琢磨出来鲈鱼接档对虾养殖的模式,12月底投放鱼苗到来年3月份出鱼,每个棚又可以增加5000多元的收入。鱼上市,虾苗投放,棚内形成了良性循环养殖流程,实现一年四季不间断养殖。

园区规模化养殖还可以进行标粗苗培育,全镇区域内虾苗实现自给。“以前进虾苗还得跑去淄博、博兴等地选购,费时、价格贵,现在自己培育虾苗,则能培育出更适合本地水域养殖的虾苗,品质有保证,投入成本也减少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闫伟介绍道。增氧机采用纳米板底部增氧,使其每个养殖池的投放密度翻倍,安全性比传统增氧机更加可靠,提高了虾苗的成活率。目前,每个育苗棚可投放2000万尾虾苗。

现代化养殖优势明显,周围几个村的养殖大户跃跃欲试。虽然他们有多年养殖经历,但对棚内养殖还是缺乏一定的经验,担心亏了本。了解到养殖户们的担忧,乡村振兴服务队推出“技术服务承诺大礼包”,在帮助村民形成规模养殖之后,还将进一步提供技术指导,计划组织本地养殖“土专家”联合服务队成员组成养殖技术帮扶小组,针对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上门服务并开通技术服务热线,随时随地解决问题。

“我们以圣水循环农业示范园和津汀现代渔业示范园为示范,着力打造前崔片蜜桃、陈家片渔业、北码片果蔬等特色产业为支撑的‘一体两翼七集群’村级集体经济示范引领体系,打造‘农业+’新模式。”闫伟介绍说。下一步,汀罗镇坚持以工业化理念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强力突破重点产业项目,不断促进农业产业融合,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宋萍刘文月王玲玉任万帅)

新闻推荐

利津县林业发展服务中心 多项举措不断优化“果筐子”

本报讯利津县林业发展服务中心采取多项举措不断优化“果筐子”,为市民提供质量优、无残留的优质果品。服务中心4到8月...

利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利津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