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窝窝”上长满致富“金疙瘩”
十几年前,利津县汀罗镇毛坨村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毛坨村,太偏远,进出交通不方便,远离水源年年旱,土地宽阔光盐碱,人种天收无保障,要想致富难上难。”这不仅反映的是毛坨村当时的情况,更是黄河三角洲800万亩滨海重盐碱地的缩影。这样的土地过去只能种棉花,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几百元。
“我是搞花生育种研究的,当时就觉得盐碱地上的老百姓太苦了,花生是高价值经济作物,只要能选出耐盐碱的好品种,教给老百姓种,就能让他们过上更宽裕的生活。”青岛农业大学教授王晶珊在毛坨村考察时说。不久后,她带领科技特派员团队,开始进驻汀罗镇,进行耐盐花生鉴定筛选,许下了“要让毛坨村‘盐疙瘩’变成‘金疙瘩’,让乡亲们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望。
经过多年的努力,王晶珊团队在毛坨村盐碱地上建起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团队培育的18个花生品种中,有7个品种表现出较强的耐盐性。其中,培育的宇花1号和宇花4号花生新品种在东营市含盐量0.36%-0.49%的盐碱地种植,收获期经专家验收,亩产达400公斤以上,并且含油量高,比普通品种高7个百分点以上。
今年以来,王晶珊团队先后在东营市示范种植花生400多亩,涉及团队育成的耐盐花生品种(品系)20余个,与当地农民就盐碱地花生种植中遇到的栽培管理、草害虫害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针对性指导,手把手教农民科学种植,为东营市盐碱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注入了新的活力。“白花花的盐碱地再也不是只能种棉花的土地,在这里种出的花生亩产几乎和在普通土地一样高!”王晶珊教授终于实现了当年在毛坨村许下的愿望,这位把论文挥洒在田间地头上的“农民”教授,看着自己的新成果助力村民实现了增收致富,十分欣慰。
“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是我们的责任,科技服务无止境,现在,新一轮的耐盐花生种植技术指导工作又开始了。”王晶珊介绍,多年来,为帮扶东营市“三农”发展,王晶珊团队无偿把花生新品种赠与当地农民种植。其中,2019年无偿赠与利津县汀罗镇陈家屋子村的1万斤花生种子,由于产量高、耐盐性强,掀起来一波抢购热潮——— 周围村民闻讯而来,纷纷抢购花生用作种子,带动了周围村花生种植业的发展。除无偿提供种子外,团队长期坚持无偿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一干就是七年。下一步,王晶珊团队将继续培育更高产耐盐抗旱高品质花生新品种,在利津县、垦利区、广饶县、黄河三角洲农高区等地,对育成的十余个花生新品种进一步进行耐盐鉴定和示范推广;在全市推进甘薯脱毒快繁技术示范应用,筛选出适宜盐碱地种植的甘薯品种,重点联系加工企业,对接乡村文化旅游。这样,既能为农民生产的花生和甘薯找到销路,也能将这些耐盐经济粮油作物推广开来,在这块“碱窝窝”上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富民产业,促进当地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良性发展,成为农民们脱贫致富的“金疙瘩”。
(记者 关晨歆 通讯员 王玉霞)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为贯彻落实2020年“行业规范建设深化年”会议部署,进一步增强合规经营意识,提高全员案件防控意识、能力和制度执...
利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利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