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境内的黄河(13)
在前两期的报道中,我们了解了历史上对黄河的治理。其实,历史上对河口的治理,除进行多种方式的刷沙疏浚试验外,还进行过人工改道的试验。1936年,当时的山东省政府就曾在羊栏子附近(乱井子与寿光围子之间)河段进行人工裁弯,取得成功。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对黄河上中下游进行综合治理。在河口治理方面以确保防洪防凌安全为前提,因势利导,相机实施流路改道,并修建一些大型工程。
如今,黄河安澜入海,并逐渐变得清澈,美丽的黄河入海口也成为了很多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关注的地方。他们从全国各地慕名前来欣赏黄河的入海处,同时也被美景所震撼。
小街减凌溢洪堰小口子裁弯改道
1951年凌汛王庄决口后,为解决利津窄河道凌洪威胁,经水利部、山东省人民政府、黄委会、山东河务局查勘研究,决定在利津小街(今垦利)修建减凌溢洪堰。堰身在小街村北,大堤桩号206处,长200.6米,宽52米,堰顶高程12米(大沽基准面),用乱石和混凝土预制块砌成。溢洪区开挖引河一道,自小街至宁海以下,长17公里,底宽7.5米,接黄河故道入海。引河右岸南顺堤自小街至垦利县门金章屋子西北止,长35.2公里,高4米。左岸顺堤自小街至冯家屋子利用黄河大堤,冯家屋子至垦利县人字局筑新堤,长15.7公里,高4米。溢洪河流域面积150平方公里,区内村庄51个,人口1.4万人,各村修筑围庄堰。
1951 年10 月5 日,工程全面开工。参加施工的有:山东河务局及惠垦修防处所属工程队,垦利、博兴、广饶、利津、惠民、滨县、沾化、齐东、高青等9县干部民工7.1万人,至12月5日完工。共完成溢洪堰土方19.78万立方米,混凝土2950立方米,砌石1.2万立方米,用水泥1045吨,开挖引河、筑两岸大堤及围村堰69个,计动土方256.59万立方米,总投资188.76万元。
溢洪堰建成后,1955年冬,发生严重凌汛,王庄险工冰凌卡塞,水位暴涨,最高达15.72米(大沽基准)。19561月29日19时10分,爆破堰前围堤分洪,因堰前积冰插塞,出水量不大,未能取得减凌分洪的效果,至23时45分王庄决口,水位回落,溢洪堰过水停止。此次运用溢洪堰,因经验不足,分洪决策晚,出水慢,未达预期目的。黄河南展宽工程兴建后,溢洪堰和分洪区的部分已包括于展宽区内,溢洪堰工程废弃。
1947年,黄河复归山东故道时,尾闾河段仍沿1934年自然改道时形成的3股行水路线,分别由甜水沟、神仙沟、宋春荣沟注入渤海。1952年7月,甜水沟过水约占 7 0% ,神仙沟约占30%,两股河道在小口子附近开始相向坐弯。其后,神仙沟过水流量日增。为便利交通和农业生产,垦利县委、县政府提出挖通两河的报告:1953年4月3日,实测神仙沟流量387立方米每秒,甜水沟流量381立方米每秒,水流有向神仙沟转移集中的趋势。两沟最近处相距95米,水位相差0.71米,甜水沟河道曲折多弯,水流不畅。如将两沟之间挖通,大溜将会直趋神仙沟。甜水沟可能因流量减小而淤淀闭塞。山东河务局、黄委会批准了该报告,由垦利县政府组织有关单位勘测定线,调集民工220人突击施工。6月14日开始,3天告竣,挑挖引河长119 米,上口宽17米,底宽10米,土方2570立方米。7月8日,引河开始过水,10日施测流量 9 6 3 . 7 立方米每秒,占全河的43.3% 。此后,引河过水比例持续增大,水面逐步拓宽,近海段河形顺直,口门水流通畅。8月22日,黄河出现3946立方米每秒洪峰时,神仙沟分流达3594立方米每秒,占峰量的91.1%。8月26日,甜水沟淤塞断流。9月,引河宽达300米,成为大河主道,原折往左岸的四段河亦趋断流,成为干河。
改道后入海流程缩短11公里,河床比降变陡,开始溯源冲刷,上达200公里,前左水位站同流量水位降低1.85米。改道效果显著。
南展宽工程开建保障人民财产安全
小口子裁弯改道后,黄河在神仙沟行水10年,尾闾长度由27.3公里增长到59.8公里,河床纵比降由1.4/10000变缓为1/10000,河道淤积曲折,泄水不畅。流量1500立方米每秒时,罗家屋子水位升高1.13米;流量5000立方米每秒时,水位升高1.65米。1963年5月30日,水位曾高于老套堤堤顶0.28米,漫溢决口。1963年12月,河口气温降到-13℃,河道淌凌,口门宣泄不畅,冰不入海,多于浅滩卡塞,壅水上涨。12月29日后,张家圈以下河道全被插塞,军马场五营、林场等单位被淹,大孤岛上15个村2675人被冰水围困。惠民地委、专署研究分洪救灾意见。经惠民地区黄河修防处负责实地查勘,制定方案,上报省河务局和惠民地区行署;惠民地区行署电告山东省委,省委授权惠民地委批准,在罗家屋子破堤分洪。1964 年1 月1 日2 时,渤海农场500人,海滨农场100人,同时在罗家屋子临河堤和套堤上开挖药室和破堤。16时大堤爆破成功,三个口门过水,刷成河道,泄水流畅,分水经洼拉沟,进入刁口河归海,至7月底,全部夺溜,原神仙沟河道淤闭。新河道流程缩短至22公里,河床纵比降变陡至2.13/10000,泄水通畅。
新河道形成后,两岸相继加高接长防护工程,至1971年,左岸完成土方87.9万立方米,用工46.2万个;右岸完成土方238万立方米,用工48.14万个。
从博兴麻湾(今东营区)至利津王庄长达30公里的窄河段,两岸堤距一般为1公里左右,最窄处小李险工仅460米。麻湾、王庄险工坐弯近90度,一旦冰凌卡塞,水无泄路,水位极易陡涨成险,甚至决口成灾。百年来,该河段决口已达31 次,其中凌汛决口有15次。1951年和1955年,凌汛决口都发生在这一河段。
1970年汛前,原水电部副部长钱正英会同山东省、黄委会、胜利油田的负责人查勘河口时,制定出“南展、北分、东大堤”等近期河口治理意见。惠民地革委根据上述精神组织黄河修防处等有关部门进行查勘后,提出规划报告。1971年9月,水电部报经国家计委批准,兴建黄河南展宽工程。
一直以来,黄河南展宽工程主旨是以防凌为主,结合防洪、放淤和灌溉,保障沿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油田开发和工农业生产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工程建成后的运用方案是,当原河道水位接近保证水位时,开始分洪分凌,通过展宽河道,变单式窄河槽为复式宽河槽,有利于排泄凌洪,同时将低洼盐碱展区变为沃壤的滩区,改善展区生产条件和人民生活。
(记者 闫雯雯 整理)
新闻推荐
□通讯员王利华黄鑫报道本报利津讯近日,在利津县陈庄镇新兴村,远近闻名的“新兴苹果”种植户郭本增开车拉着刚采收的苹...
利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利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