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之心,尹致中与洋企抗衡

半岛都市报 2020-06-16 05:58 大字

青岛这座城市的工商业有着与众不同的发展模式,那就是先商后工。青岛建置以后,传统商业得到兴盛和发展,现代工业和现代商业的发展是德国侵占胶澳之后逐渐萌芽发展。然而,日德战争之后,日本侵占青岛,随后建立了大量的日资企业,对工人进行残酷的剥削压迫。即便在胶澳商埠时期,日资企业依然占据着青岛经济的重要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1925年,青岛国货运动兴起,为了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上世纪30年代青岛出台放租工场地政策,将内蒙古路、华阳路、利津路等一代共有土地开辟为工厂区。短短几年时间,青岛民族工业企业猛增到150多家。

民族工业,反垄断,办冀鲁制针厂

丛良弼开办的振业火柴厂是民族工业的代表。1868年,丛良弼出生于蓬莱县安香丛家村。十七八岁时,他跟随东顺泰的商船往返于中国和日本的各大口岸,不仅学会了做生意,而且自学珠算和日语。1895年,27岁的丛良弼被派往日本大阪,成为东顺泰的驻日总代表。1913年,在日本历练十几年,他已经掌握了火柴制造和销售的全部秘密,羽翼丰满的丛良弼,在济南创办了民族品牌的火柴厂——振业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民族工商业的星星之火,迅速形成燎原之势。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的民族工商业迎来崛起的好时机。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抵制日货,国货流行。振业火柴供不应求,丛良弼审时度势,开始建立分厂。1920年和1928年,丛良弼投资60万元,先后在济宁、青岛增设分厂,所产火柴除行销国内市场外,还供出口。一举打破了“洋火”垄断国内火柴市场的局面。

另一位来自胶东的民族工业代表尹致中也值得一书。尹致中(1902~1984年),莱阳人,1916年到青岛,先在洋行当童仆,后就读于青岛商学院,同样属于具有上进心的年轻小伙。1926年,他到日本制针厂当学徒,入广岛高级工业学校学习。1928年回国后,第二年在青岛创办忠记针厂。

青岛冀鲁制针厂,是1931年由尹致中创办的,因为有天津公裕号、济南公裕东两家针商的股金(股东是河北人)和尹致中个人的股金,故以省的简称而得名。

斗智斗勇,遭威胁,成功化险为夷

在《青岛近现代史》中《夹缝中的民族工商业》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冀鲁制针厂的沧桑经历,以及尹致中与日本人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

制针厂生产的关键设备是制针模型,国内无法生产,只好从日本秘密请来一位专家真田,真田向尹致中提出如下要求:不在厂里工作,由厂方给他另租独楼;他做好的模型由他自己送到厂里,不许厂里任何人到他住处去;每月工资400日元(折合法币1000元);他们全家生活费用由厂方负担。尹致中答应了真田的全部要求。真田如此严加防范,目的就是防止制模技术中国人学会。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经真田同意,厂方给他派了一个十几岁的佣人名叫胡慎五,尹致中交给机灵的胡慎五的任务是尽力博取真田的欢心和信任,暗中偷学他的制模技术。尹致中家中设有一间秘室,胡慎五在里面将白天偷学的技术加以练习和实验,经过半年的时间,制模技术终于被胡慎五掌握了。这时,真田还蒙在鼓里,竟又要换厂方给他提高待遇,尹致中将他解雇了。

冀鲁制针厂的产品逐渐占据了中国市场,令日本制针商恼羞成怒。为挤垮鲁制针厂,他们一面限制制针原材物料的出口,另一方面,大肆走私,将日本针在中国市场上廉价抛售。尹致中向政府呼吁提高洋针进口税。日本人对尹致中恨之入骨,重金雇了一个日本浪人,到冀鲁制针厂进行恐吓讹诈。这个日本浪人手拿棉包一个,内有“日本针业组合”的一封信,一把匕首,明目张胆地要求收买冀鲁制针厂或进行合作,否则将暗杀尹致中。经过交涉,日本浪人表示“日本针业组合”给了他5万日元的酬金,若完不成任务他就不敢回日本了。尹致中当机立断,决定给这个日本浪人1万日元,让他去东北谋生,一场风波遂告平息。

日本侵占青岛后,查封冀鲁制针厂,改名为“冀鲁制针厂株式会社”。

日本战败投降,尹致中返回青岛,期望重振当年冀鲁制针厂的雄风,并努力维护民族工商业者的合法权益,结果被国民党当局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驻防青岛的国民党第十一绥靖区司令刘安祺下令逮捕尹致中,幸亏刘安祺身边有尹致中的密友,这位密友接到即将被逮捕的密集后,冒险通知了尹致中,尹致中立刻乘飞机逃离青岛。1984年因病在中国香港逝世。

冀鲁制针厂作为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历久弥坚刘锡三创办盛锡福

掖县帮的代表人物中,大名鼎鼎的青岛首富刘子山大家都认识,他的传奇经历与傅炳昭相似,不同的是他后来累积的资产雄厚,除了房产中的“刘半城”神话,还在金融界独领风骚。

关于刘子山的传奇故事我们讲过很多,这次我们推出的掖县帮代表人物是刘锡三,他不是凭借财富致胜,而是他创办的老字号脱颖而出,至今在中山路上有一席之地。

老字号是中国传统商业的特色,历史悠久,世代传承。叩问老字号的成长秘史,便是解读青岛商业发展的密码。青岛中山路上有包括钱庄、百货、茶叶、酱园等在内的一批老字号。相信,很多青岛人随口都能说出几个:瑞蚨祥、春和楼、亨得利、万源永等,这些老字号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尚且存在,盛锡福就是其中一个。

刘锡三(1896年~1982年)是刘子山的老乡,掖县(今莱州市)沙河镇湾头村人,祖辈以务农为生,因生活艰难,背井离乡,外出谋生。他先在青岛一家外国饭店供职,因为一个常来饭店的美国商人见刘锡三聪明灵活,嘴勤手勤,便邀请他到美清洋行工作。美清洋行是美国人与中国人合办的,经销美国货,同时也将中国商品销往美国。刘锡三被分配到采购部,任务是收购草帽辫。

经过一段时间的锤炼,刘锡三发现草帽辫制作简单,而且货源充足,凭什么钱都让外国人挣去了?于是他和表兄一拍即合,1911年,在天津估衣街归贾胡同租了一个临街门面房,取名为盛聚福帽庄。

此时的刘锡三兼职开店,生意还算可以。1925年,表兄病故后,刘锡三彻底辞去洋行的职务,彻底接手帽庄,并改换了地址,将店铺改名为盛锡福。“盛”字取自兴隆昌盛之意,“锡”取自刘锡三名字中的一个字,“福”是刘锡三小名“来福”中的一个字。

刘锡三很有商业头脑,他还向天津部注册了商标:在盛锡福三个字的下面,用草立连成环形,中间三顶帽子呈“品”字形,接着是“三帽商标”四个字,从上往下顺着一念,正好就是“锡三”。厂名和商标都正合锡三之名,含义是锡三创办的盛锡福、制造的“三帽”牌帽子繁盛不衰,他的名字永远与帽庄同命运。

由于单一的帽业草帽辫生意不见起色,刘锡三决定改变。当时正在流行日本产的硬平顶帽,刘锡三当即决定改进工艺。“他打听到青岛技师周绍熙有一手漂白的绝艺,遂亲自登门以高薪延聘周到天津”(《刘锡三与盛锡福帽庄》),并淘得了一部先进的机器,如虎添翼,立刻凭借物美价廉的平顶草帽赢得了市场。1926年结账,获纯利10万多元(银币)。

然而,1927年的一场大火,将盛锡福的资产火烧殆尽,刘锡三不屈不挠,据理力争,终于在保险公司中获得10万元(银币)的赔偿。随后,他东山再起,重建盛锡福,这种精神感动了很多人,盛锡福的名气也大增。

为了不砸牌子,盛锡福宁肯返工、作废,也不准劣质产品出厂。所以在1929年菲律宾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上,盛锡福的草辫和草帽获得了头等奖,在东亚地区属草帽业之冠。

所以,老青岛的顺口溜“头戴盛锡福,脚踏新盛泰,身穿谦祥益,手戴亨得利”中第一句讲的就是盛锡福。在当时,帽子不仅具有功能性,还是不同身份的象征:夏天戴草帽,冬天戴毡帽,洋派的戴鸭舌帽,有身份的戴礼帽,这都使得盛锡福的“顶上生意”非常红火。

抗战时期盛锡福已形成辐射全国的经营体系除了天津总店和分店外还先后在南京、北京、上海等城市设立分号,亚洲、欧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区都有代销处。

1948年,刘锡三去中国台湾经商,1982年病故。至今,盛锡福和盛锡福的故事一样,仍然存在。

新闻推荐

夯实硬基础 提升软实力 利津县重点项目托起产业集群发展新高地

本报讯塔吊林立,机器隆隆,运输车辆来回穿梭……在这个初夏,利津县各大项目建设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实干氛围。利华益集团40万...

利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利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