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中国同龄的农民高教之说,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紧紧连在一起 “赶上了好时代,就要干在好时代”

大众日报 2019-10-05 09:33 大字

□本报记者贾瑞君李广寅

本报通讯员王刚李鹏

19岁当兵,26岁做村支书,经营过杂货铺,承运过客车,直到如今的保安,尽管已是70岁高龄,但高教之老人始终“不服老”。“赶上了好时代,咱就不能落后于时代,得干在好时代。”在位于东营市东城街道的家中,高教之信心满怀地说。

高教之出生于利津县陈庄镇崔东村,出生日比新中国成立早几天。19岁那年,高教之成为一名军人,两年后光荣入党。“当时军人入党条件非常苛刻,能入党是件很光荣的事情!”高教之告诉记者,在部队的时间里,他积极作为,有困难冲在前,有危险身先士卒,荣立了一次三等功。

1975年5月,退伍回到家乡后,耿直肯干的高教之先后担任利津县陈庄公社崔东大队副书记、书记。虽然信心满满,但上任伊始,年轻的高教之就遇到了难题:崔东大队500余口人虽然有近千亩土地,但盐碱化都比较严重,农作物收成不理想,有的甚至绝产。据高教之回忆,当年他们大队小麦年人均产量不到200斤,因为不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几乎年年都要靠国家补给才能勉强度日。

1978年开始,在高教之的带领下,崔东大队利用冬闲时间,动员全体村民对土地进行平整和沟渠开挖。连续两个冬天,近千亩土地在村民的铁锨下变了模样。“土地平整后,我们村的可用耕地由原来的五百亩增加到了八百多亩;因为有了沟渠,灌溉更加便利,对土地按时浇水压碱后,农作物的产量也一下提升了近百分之五十。”高教之说,这件事让崔东大队的凝聚力更强了。“现在,我们崔东村的一些道路和沟渠也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修缮的,看到这些就能回想起当年挥汗如雨的场景,满满的都是回忆。”

1980年,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崔东大队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有了自己的责任田,生活状况也开始逐渐好转,高教之则带头搞起了杂货铺,为村民树立拓展致富路的榜样。一时间,做豆腐、搞货运、外出经商的村民层出不穷,村民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这也为后期村子涌现出多个财富带头人奠定了基础。

温饱问题解决了,高教之又看到了新问题。虽然学历不高,但身为村支书的高教之坚定地认为: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为了让村里的孩子们有敞亮的地方上课,高教之开始为筹建村里的新校舍奔走,直到1985年,高教之在村里党员和群众以及上级的支持下,顺利筹集5000元钱,为村里的孩子们建起了12间教室。村里还为每个教室配备了一台锅炉和一吨煤炭,让孩子们在冬天能不受冻、安心学习。直到现在,村里曾经在校舍读过书的村民还对这所学校记忆犹新,他们中的许多人走入了高等学府。

1992年,高教之主动请辞村支书这一职务。经营了4年客运生意后,年近半百的他选择了“退居二线”。高教之感慨地告诉记者,7年的部队生活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50年的党龄也早已让他将自己与国家的发展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而在间断休息了几年后,高教之又选择重新回到“岗位”,为社会发挥光和热。“国家现在发展得这么好,这么‘年轻有为’,我这才70岁,年轻着呢,还能行!”高教之笑着说。

新闻推荐

世界上第一个用草纤维制造人造丝的发明人 酆云鹤:让“中国草”开出“云丝”之花

她出自寒门,却是我国第一位获得化学博士学位的女性,用知识的光芒照亮了女性世界;她一生情系“云丝”,为祖国纺织工业...

利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利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