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历史上的几次大移民(二): 建国后大量移民汇聚东营合力开发黄河三角洲
记者 李红佳 整理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历经九曲蜿蜒,在这里汇入大海,塑造了东营这片不断生长的新淤地,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拓荒人。
新中国成立后,东营地域范围内未开发土地资源丰厚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移民垦殖方式也更加丰富多样,有灾民安垦、移民安置、集体垦殖、部队垦荒等。持续大量的各类移民汇聚东营,为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做出重要贡献。不同的地域背景和特色的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融合、促进,形成了黄河口宽容、和谐、开放的文化特质。
垦利区:主要有六次有计划的移民
黄河由垦利境内入海,黄河百余年来新营造的大片新淤地多在垦利境内。因此,垦利也是建国后移民安垦的主要地域。
建国后,垦利县有计划地成批安置灾民、移民,主要有六次。
1949年,鲁西南发生水灾,东平、巨野、寿张、阳谷、梁山、嘉祥等县灾民3000余人,持本地政府(相当地区级)签发的“灾民证”,到垦利开荒定居。县委、县政府凭其证件,每人分给土地3 亩,给予妥善安置。友林、新林、富林、义林等村就是那时安置的。
1950年春,山东省政府决定,由长清、平阴、东平3县之沿黄484村的灾民,迁往垦利。主要安置在当时的罗镇、临河两区(今利津地)的部分村庄,未设移民村。
1950年9月至1951年春,由东平湖蓄洪区的东平、长清、平阴等县,迁来移民1万余人,安置在三区(今属利津县汀罗镇),以及四区新建的桥北、新立两个乡(今属利津县)。
1958年,因东平湖扩展蓄洪区,由梁山县迁来5200余人。这批移民是整村搬迁。垦利事先盖好房屋,备好生活、生产用具,使移民一到迁移住地,就有住、有吃、有地种。共安置到利林、东增林、西增林、丰林、新育林等7个村。
1961 —1962 年,因广饶县北部(现东营区西北部和垦利区郝家镇一带)人多地少,加之打渔张引黄灌区土地洇碱严重,居民难以维持生活。经省政府批准,垦利、广饶协商,计划迁民1 万人开发孤岛地区,实际移民2024户,9190人,安垦土地1万亩,连同原有在孤岛地区的垦户2000多人,建立新安公社。
1968年,山东省计划由东平湖区向垦利移民8000人,实际移民1316户,6948人,分别安置在当时的永安、下镇、建林、西张、新安、民丰和西宋7个公社。1969年6月有974户,5455人返回原籍。
利津县:新淤地是移民的重要安置地
利津县境内也有大片的黄河口新淤地,也是移民的重要安置地。
1950年9月,山东省政府组织东平、梁山两县因建水库搬迁的3000余人,迁到利津县。起初将移民安置在四区(今陈庄镇境)汪二河以北新淤地片上。1953 年,陆续北迁至大洼地定居,先后建立义和、胜利、卞庄、太平、新营、花篮子、和平、新埠、新安、永合、平安、建设、民生、二合等15个自然村。另有一部分群众迁往老爷庙附近新建小庙村。
1951年5月,山东省政府组织梁山、长清、平阴三县及青岛、济南两市的移民3000余人迁到利津县。利津县将移民安置在北洼二河以北东平、梁山的移民地。1964年春,15村遭受海潮灾害,全部搬迁,在“一千二”附近重建新村,命名为爱国大队和联合大队(陈庄镇爱国村和联合村)。此后,原梁山、平阴、长清、济南、青岛的移民大部迁返原籍,留居者甚少。
1958年秋,全省重点水利工程侯王水库移民。其中,利津县明集、左家两乡全部,盐窝镇、城关镇部分村,共计62村8575户33630名群众需要搬迁。当年将多数迁移户迁到东北大洼的同兴、联合两乡,安垦新淤地5万亩。侯王水库1959年缓建,1960年冬下马,移民陆续迁回原籍。
胜利油田:油田勘探开发吸引大量移民
20世纪60年代初,在黄河入海口一带发现了石油矿藏,国家调集全国各地的石油大军,在黄河三角洲开展了石油大会战,建立中国第二大油田——— 胜利油田。
胜利油田的勘探开发,使得大批石油职工先后进入东营区域。从早期仅数百人的钻探队伍,迅速增至1964年职工总数5638 人,1968 年有职工37568人,1972年有职工65459人。来源主要是由石油系统调入、社会招工、接收复转军人以及吸收大中专生和技工学校毕业生等渠道。
1984年开始,胜利油田进行了用工制度改革,到1995年先后从东营、惠民、德州、临沂、烟台、潍坊等市地招收农民轮换工26000人,从油田职工子女和东营市待业青年中招收劳动合同制工人22334人。
1990年,胜利油田在全国石油企业中率先建立了待业子女岗前培训制度,变招工为招生,逐步形成一支由固定工、合同制工人、农民轮换工、岗前培训工组成的新型职工队伍。
“八五”期间,胜利油田根据生产建设的实际,对职工总量实行控制,1991年至1995年职工年增长率为2%。到1995年底,共从大庆石油管理局、玉门石油管理局、四川石油管理局、新疆石油管理局、青海石油管理局、长庆石油管理局、江汉石油管理局等石油单位调入46057人,从惠民、东营、青岛等地市招工76074人,共分配技校毕业生44000 人,接受大中专毕业生26949人,接收复转军人20260人。
1996年至2013年,胜利油田从社会招收(聘)人员3588人,接收安置复转军人8064人,统一分配的大中专技校毕业生22060人,录用的大学毕业生12343人。
随着职工人数的增加,家属队伍也不断扩大。自胜利油田开发至2013年,先后有40多万石油职工和家属到东营。胜利油田干部员工和家属积极投身石油工业建设,发展经济,建设家园,陆续兴建了以水、电、路、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框架,配套建设文教、卫生、体育、商业、服务业等公用设施,辐射带动了黄河三角洲石油装备制造、化工、农业、商饮服务、建筑等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一片盐碱荒滩上建设起了一座现代石油城。
广饶县:妥善安置三峡库区移民
1999年10月,广饶县被确定为山东省三峡库区外迁移民接收安置试点县。11月,制定了工作方案,确定由生产条件好的9个乡镇39个村承担接收安置任务。
2000年1月,与重庆市忠县移民局进行对接。3月至7月,双方进行考察,签署移民安置协议书和建房协议。广饶县建移民住房12905平方米。8月26日,重庆市忠县涂井乡、干井镇、洋渡镇的150户、613名移民到达广饶县。
移民安置到村后,广饶县政府出资30万元为移民购置米面、蔬菜、炊具和日常用品,并给移民五项优惠政策,免费给移民安装电话,免费为每户移民入2万元人身保险,部分企业吸收20余名移民入厂就工。移民中的学生全部办理各种转学手续,逐个核实就读学校和班级。县政府为移民调整土地786.5亩,并免费提供第一年的小麦良种,当年人均种小麦1.2亩。第一个春节,省、市、县各级领导对移民进行走访慰问。2002年,150户移民,人均收入3300元。是年,广饶县被山东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三峡工程水库移民安置工作先进单位。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利津农村商业银行行长崔永强带领相关工作人员来到山东信合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合制药”),对企业进行了...
利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利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