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电影收藏家张俊华: 让老电影在新时代闪光

东营日报 2019-05-29 16:54 大字

记者 徐金磊 报道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市民选择在电影院欣赏好莱坞大片。而在利津县有位红色电影“收藏家”——— 张俊华,看他放的电影不用去电影院。

十多年来,张俊华牺牲节假日和休息时间,每周一次义务为周边社区、军队、村民放映红色老电影。无论是夏日酷暑,还是冬风凌冽,哪里有需要,他的红色电影就放映到哪里。他用自己默默的坚守和奉献,自觉传承着红色基因,义务传播着社会正能量。

红色电影收藏路上十几年风雨兼程

今年56岁的张俊华是利津县税务局的一名普通干部,说起红色电影的收藏,他向记者娓娓道来。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雄鹰展翅飞,哪怕风雨骤,革命重担挑肩上,党的教导记心头……”10多年前,张俊华走在街上,一段红歌吸引了他的注意。彼时,路边一家店里正放着老电影《闪闪的红星》,那泛黄的幕布、笨重的放映机瞬间勾起了张俊华儿时的记忆。为了传承红色经典,张俊华暗下决心,将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去收藏、保护胶片电影。

为了寻到一部好影片,他曾经北上吉林、南下广东。有一次,张俊华得知,在辽宁沈阳有一部极为珍贵的影片,为了能快点拿到,大年初三晚上11点,他开车10多个小时赶往沈阳,终于抢在别人前面买到了影片。十几年风雨兼程的坚守,他身上有太多令人动容的故事。有次去外省淘片子,他不小心从架子上摔了下来,硬是忍着肋骨骨折的疼痛,把几十斤的胶片背了回来。“那个架子很高,我没踩好摔了下来,当时为了赶时间,顾不上卧床休息,只能咬着牙往列车上蹦。”张俊华说道。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收藏了2700多部珍贵的老电影,30多套绝版的电影放映机,在全国红色老电影收藏界也小有名气。

宣传红色正能量他无怨无悔

张俊华并不仅仅满足于单纯收藏老电影,他更乐意将珍贵的影片资料与他人共享。十多年来,他牺牲节假日和休息时间,每周一次义务为周边社区、部队、乡村放映红色老电影。每次电影放映前,张俊华忙着安装放映机,大大小小的设备加起来有十多件,最大的一个箱子有四十公斤重。架机器、调光线、装片子、调声音……他都亲力亲为。在他心里,红色电影已融入自己的血液,是他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红色正能量的宣传,他无怨无悔。

2017年大年初五,当大家还沉浸在过年的热闹气氛中时,他装好设备带着妻子走进联合国维和部队东营训练基地,为春节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人民子弟兵放映了一场《集结号》。电影结束后,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张俊华心里暖暖的,他说:“真心感谢这些人民子弟兵,没有他们保家卫国哪有今天幸福安逸的生活!”

2018年春节期间,在利津县北宋镇乡里下村,上百名村民在寒风中看完了电影后,一位村民说:“每次来我们村放电影我都会去看,他给我们送来了精神食粮,我们都很感谢他。”张俊华说,每次出去放电影时,看到观众特别多,有的老百姓还为片子点赞时,内心幸福感十足。

感慨时光荏苒为胶片电影注入鲜活生命力

为了给老百姓义务放映老电影,他必须时常更新自己的老电影库,这就需要经常性地购入新的胶片。据了解,红色老电影现在基本绝版,一卷胶片的价格不菲,市面上珍贵的胶片价格约3万元,能够正常使用的电影放映机更是稀少,一台市场价格达到4万元。他省吃俭用就为了能多买一卷胶片,多为老百姓带来新的电影。

随着收藏的片子越来越多,花费也越来越大,张俊华甚至把自己的房子卖了,妻子一开始强烈反对,但看到他如此执著便慢慢理解了,并且给予了很大的支持。“现在他放电影时我都跟着一起去,看到老百姓搬着小板凳,等待电影放映时那热切殷勤的样子我也很感动。”记者了解到,老电影放映设备会修的人少,一但出现问题,找人修理非常困难,为了不影响群众定期观看红色老电影,他硬是把自己从一个门外汉逼成了修理老放映机的行家。

记者现场得知,每放映一次,电影胶片的寿命就会缩减一次,很多电影收藏家都把收藏的电影当宝贝一样供着,但张俊华认为,电影的生命在于放映,如果单单保存就失去了意义。他收藏的不仅是一盘盘冰冷的胶片,它们有着鲜活的生命力,虽历尽沧桑岁月,但每一帧定格的画面都让人慨叹这时光的力量,更让人惊喜于时代的变化。“只要老百姓喜欢,我会一直这样给他们义务放下去,这些老电影记录下的是时代的缩影,能唤醒大家内心深处的记忆,更让我们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张俊华说道。

新闻推荐

“支持利津跨越发展”系列报道 跑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利津加速度”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文化可以走向远方,旅游也会更有诗意。近年来,利津县紧紧围绕全市“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定位...

利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利津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