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北名吃:利津水煎包

东营日报 2019-05-15 16:18 大字

张光洲

“好孩子,好羔子,赶集地,买包子。”“别打爷爷嘴啊,留着爷爷嘴嚼包包吃。”这两句利津民谣中的包子就是利津水煎包,可见水煎包在世世代代利津人心中的地位之高。

据史料记载,利津水煎包始于清光绪年间,且不说其历史有多久远,走在利津的大街小巷、村村落落、集贸市场,到处都能见到水煎包店,店面虽然不大,但名气却不小。大街上若能闻到烧木柴的味道,那离水煎包店就不远了,再走近一点,韭菜和香味就会扑鼻而来。刚出锅的水煎包,色泽金黄,白面松软,咬上一口,碧绿的韭菜裹着秘制的五花肉,满嘴流油,无论是视觉享受还是味蕾的奢望,都融合在这一盘刚出锅的水煎包里了。

确实,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利津水煎包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它除了能满足人们的食欲之外,还给父老乡亲们搭建了一个沟通感情的平台。一般来说,水煎包的主要食客体力劳动者居多,而且去哪家店吃都比较固定。收工之后,三五个工友一起,提上一瓶二锅头,来到水煎包店里。老板娘都很好客,嘴也很巧,老远就互相打招呼,问今天吃几个呀;食客们报完数,就坐在小桌旁的马扎上,边等边聊今天的营生,收入如何等等。在一旁打包子的老板大厨也不时地搭茬,其中还不乏些许调侃,惹得众人捧腹大笑,宛如一家人在拉家常,其乐融融,很是热闹。随着老板一声拖长音的“来哎,咱出锅!”,众食客们会齐刷刷地站起来,每人拿上一个盘子,排队等自己的包子。老板娘脑子可真好使,谁先来的,谁后到的,谁要几个,哪些是五花肉的,哪些是精肉的,谁爱吃粉条的,一清二楚,从来都不会弄错。包子钱一般都是吃完饭再交,但是大家都很自觉,老板娘心中更是门清,谁也不会因为一两个包子赖账。食客们不会马上就走,还要再喝点茶水或者来两碗玉米糊糊溜溜缝,边喝边聊,好一阵子尽兴之后,这才剔着牙离开。

刚参加工作时,我常领着同事们去吃水煎包,他们都纳闷水怎么能煎包子,后来目睹了水煎包的制作过程,才明白了它为啥叫水煎包。水煎包打得好不好吃,工艺是十分讲究的。白面一定要饧发好,既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肉馅一般都是经过多道工序秘制的,但多数都离不开熟花椒或花椒面、葱姜末和正宗利津面酱等。腌制好的肉馅蕴含了很多水分,可表面上看却是干干的,包子出锅后,里面会有很多汤汁,水煎包肉馅的秘制工艺保证了它的口感和品质。面糊水的用量、煎制时间的长短以及打油的火候都很关键,否则韭菜就会老,颜色暗,口感不脆。

有人说利津水煎包方方正正,它象征着热情的利津人民中规中矩的民俗和民风。众食客对水煎包的良好口碑,也正诠释着利津父老乡亲厚道的人品和淳朴的内涵。

新闻推荐

沿黄建起经济带 村民变身“上班族”

本报记者王敏初夏的黄河两岸,草木葳蕤,欣欣向荣。如何保护我们的母亲河,进而造福沿岸黄河儿女?2016年3月,“...

利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利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