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农民也有了职称,更有干头了 东营84名职业农民“土饭碗”捧得更结实
已在城市里工作、买房的庞增华(左)和孙波(右),放弃优渥生活回村“当农民”,并在2018年获评了职业农民中级职称。春节临近,地里几乎没有农活了,但刚刚获评东营职业农民中级职称的孙波还是会隔三差五到地里转转,“咱这行得到了肯定,来年干劲儿更足了。”同样获评职业农民中级职称的庞增华,除盘算农场规划外,也盼着来年风调雨顺。2018年,东营84名职业农民分别获评中级和初级职称,他们即将迎来领证后的首个春节。
文/片本报记者张园园崔立慧
农民也能评职称
以前想都不敢想
“通过市里的职业农民中级职称评定,现在我也是有证的人了。”庞增华言语中透着骄傲,并从身后的书橱里找出两本证书,“咱们农民也能评职称,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在包括庞增华在内的84名职业农民看来,一本小小的证书,更多的是一种肯定,“我们这些种植户聚在一起的时候,还会开玩笑说有了这个证书,咱再不是‘土专家’了,也是持证的技术人员了。”孙波笑着说。
庞增华经营的东营区金丰家庭农场,成立于2013年3月,目前流转了六千多亩土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2011年,我们村和周边几个村子一起建了社区,农民住上了楼,集中居住以后土地连片,建家庭农场也便利。”庞增华说,在这之前,他还经营过一家蔬菜种植合作社。
“70后”的孙波也是“半路出家”。1992年到1998年,在油田一三产企业上班时,他就是做农业技术服务及农资提供,“后来单位合并工作要调整,综合考虑后,决定出来单干。”辞职后,孙波成立了一家农药厂,但效益并不是特别好。也是在这一过程中,他转行做起了农资经营,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放弃“铁饭碗”捧回“土饭碗”
家人从不理解到大力支持
无论是庞增华还是孙波,家人对已经在城市里工作、买房的他们回去“当农民”,最初并不太支持,“农业战线长、效益低,受粮食价格、气候等多个因素影响,规模化投资也大。”对于孙波放弃“铁饭碗”捧回“土饭碗”,家人有诸多的不解,“慢慢做成之后就好点儿了,尤其是去年获评中级职称,家人的看法更不一样了,更加肯定我的选择了。”
孙波最初流转的600亩地在两年后到期,但通过这一尝试,他看到了“农业可为,且必须规模化种植”。孙波陆续流转了五千余亩地,并在2014年注册成立了利津县陈庄恒业绿洲家庭农场。
他们并未将目光只盯在土地上。农场每季都要产生大量粮食秸秆,庞增华盯上了这些“废弃物”,“两个收获季完成后,被收购走制沼气的秸秆,每亩地又产生了二百元的收益。”而生产出的沼气,则供给社区居民生活使用。
除了在农场开展稻田蟹养殖、纵深发展增加每亩地的附加值之外,孙波还计划开展农业托管服务,“前几天办完了最后的手续,农业托管服务公司注册了下来,提供从种到收的全程服务。”农业托管服务让这些机械发挥更大作用。
此外,孙波还通过工业化的思路来发展农业,“见了32亩地的育秧大棚,继续工厂化育秧。”孙波说,原本农场附近只有他一家种植水稻,通过带动,加上工厂化育秧服务,周边种植水稻的农户越来越多。
来年风调雨顺
是最大愿望
对于本就是从农村走出的庞增华,转了一圈再走回农村,也并不是自己最初的规划。1993年,庞增华初中毕业后做了建筑工,每天带着干粮骑自行车到当时的西范乡等活,干一天能得到八块五毛钱的收入,这是他最初尝到的生活滋味。后来,庞增华读了中专,又读了大专。最近则通过职业农民中级职称的评定,成为了一名农民农艺师。
对于自己的一步步成长,庞增华说挺感谢农业主管部门,“最近几年参加了好多次培训,各个地方的同行聚集在一起,种植技术的交流是一方面,对我帮助最大的还是经营管理上的提高。过去就是闷头干活,现在知道人家是咋干的,农场管理也更加规范,所有经手的资金都有票据,公司化运作非常顺畅。”
“种植规模大,必须依靠机械,麦收时遇到变天,就得和老天抢时间。”作为一名农民,说起新年愿望,庞增华笑眯着眼说,“别的心愿没有,就希望2019年风调雨顺。”
新闻推荐
“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实施康华海洋牧场、澳亚乳制品加工等过亿项目5个,新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58家……”今年的政府工作...
利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利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