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通一河两岸 见证城市巨变
本报记者 李晓琳
黄河自西南向东北贯穿东营全境,流经利津县、东营区,最终在垦利区东北部注入渤海。
在没有跨河大桥的年月里,东营人过河要坐摆渡船,往返一河两岸需要舟车劳顿,不单辛苦周折,也要耗费大量时间。
改革开放以来的东营,驶上了桥梁建设的快车道。胜利黄河大桥、利津黄河大桥相继落成,犹如巨大的竖琴,凌驾于滔滔黄河之上,使黄河南北“天堑变通途”。东营黄河公路大桥通车、德大铁路黄河特大桥完工、黄大铁路黄河特大桥的建设,也进一步改变、完善着东营人的生活。
东营的桥梁建造史,见证着这座黄河尾闾之城的腾飞和巨变。
从“过河要坐摆渡船”到“一桥飞架南北”
在胜利黄河大桥建成之前,东营境内的隔黄河交通主要靠黄河轮渡,老百姓习惯称之为“摆渡船”。出生于1979年的南展区居民程永峰清楚记得,当年他们与外界接触的唯一渠道,便是翻过黄河大堤,去黄河边的渡口坐摆渡船去利津。一艘摆渡船只能坐十人左右,但遇上人多便要等待很长时间。因此16岁之前,他坐摆渡船出门的机会屈指可数。
改革开放以来,东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加之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东营市公路桥梁建设也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尤其1984年之后,东营市的公路桥梁建设开始集中在技术革新、引进新工艺和提高桥梁建设质量上。
1985年12月,胜利黄河大桥正式开工,1987年10月1日建成通车。这座由胜利油田投资1 . 1亿元修建的大桥,位于当时的垦利县城北,由主桥、南北引桥组成,全长2817 . 46米,主桥长682米,是东营市第一座黄河公路大桥、第一座正交异性板钢斜拉式桥,也是亚洲主桥跨度最长的钢斜拉式大桥,荣获中国建筑业联合会颁发的“鲁班奖”。
“一桥飞架南北”,北向连接京津地区与东营港,南向连接济青高速公路及胶东地区,从此“天堑变通途”。
黄河三角洲上的重要交通枢纽
1993年以来,随着“海上山东”和“黄河三角洲开发与建设”两大跨世纪工程建设步伐加快,给东营市的公路、桥梁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东营市交通部门努力改善东营境内的交通网络,提高干线公路的整体通行能力,迎来了桥梁建设的黄金时期。2001年,东营市首次采用BOT模式投资建设的利津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既缓解了胜利黄河大桥的交通压力,又打开了东营的“西大门”,成为黄河三角洲两座最主要城市———东营、滨州之间的一条最便捷的通道。
位于垦利区左家庄东侧,在胜利黄河大桥下游约5公里处,是东营市境内唯一一座预应力混凝土刚构连续组合梁桥———东营黄河公路大桥。它于2005年建成通车,供G18荣乌高速专用。作为国家高速公路网荣成至乌海、长春至海口公路的重合路段,它是山东省“五纵、四横、一环”公路主框架中“一环”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已建成通车的东营至青州高速、东营至海港高速分别南接、北连,使胶东半岛、黄河三角洲与京津唐地区的联系更加便捷、紧密,也成为黄河三角洲上的一个重要枢纽。
桥梁建设掀开东营发展的崭新一页
在东营区龙居镇麻湾村,一座气势恢宏的钢铁大桥飞跃黄河,南侧是黄河险工边的同心园公园,两岸是无边的林海和村落,冬日的黄河岸边,风景独好。
2012年12月24日,随着最后一颗螺栓被拧紧,德大铁路龙居黄河特大桥成功合龙。它的建设历时400多个日夜,共有214个墩台,主桥结构为下承式“N”形桁变高度连续钢桁梁,呈“飞燕”形,最大跨度达180米,设计钢桁梁80节间,用钢量达2.4万吨,高强螺栓达55万套。这条黄河流域跨度最大、长度最长的铁路钢结构桥梁,不仅成为德大铁路最大的工程之一,也在这里建造了一个新的景点。
今年11月12日,随着黄河特大桥南引桥首片长32米、重140吨的T梁缓缓落梁就位,我国跨度最大、顶推距离最长的平行弦连续顶推钢桁梁桥———黄大铁路黄河特大桥正式进入铺架施工阶段。它位于利津县境内,距黄河入海口110公里处,是黄大铁路全线控制性工程,其交通重要性不言而喻。
透过一座座大桥看东营,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发展活力,让东营不断创新着桥梁建造技术,让人们走更少的路、更快地抵达目的地。东营的大桥,一次次掀开城市发展的崭新一页,无疑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东营城市建设、市民出行、经济社会发展的见证和缩影!
新闻推荐
□李明薄纯民闫雯雯报道本报利津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社会治理永恒的生命线,也是创新发展的基本点。把不...
利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利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