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麦”轮作,种出一片新天地

东营日报 2018-11-09 11:14 大字

日前,记者来到利津县盐窝镇薛家村无公害出口蔬菜基地,蔬菜长势喜人,拨开绿绿的大大的叶子,只见一个个喜人的西蓝花在阳光的映照下格外娇嫩欲滴。“今天早晨六点工人就开始采摘啦,估计今天能采收四五吨,再有两周的时间,这些西蓝花就要端上新西兰人的餐桌。”种植户赵开芹笑着说。

据悉,薛家村蔬菜基地是利津县最大的单体蔬菜出口基地,也是利津县第一家露天实施水肥一体化的生产基地,产品全部出口,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说起这片西蓝花地,还有一段故事。去年,利津农业局驻薛家村第一书记郭新照看到了这一片百余亩的“休克地”,经过与村“两委”反复研究讨论,大家都认为这里地处黄河滩区,环境好,用水方便,又是沙质土壤,适宜种植蔬菜,最终决定“弃林种菜”,探索西蓝花与冬小麦“西麦"轮作模式。

思路有了,说干就干,郭新照和村干部走村串户,深入细致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最终流转本村土地170余亩,积极协调流转邻村滩区土地共计360余亩,然后进行土地整平,沟渠路配套,建起了蔬菜种植基地,注册了利津县盐窝荣丰家庭农场。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改进种植技术,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

基地建起来了,销路怎么办?积极与利津民兴食品公司和滨州隆达食品公司等农产品出口企业联系,由农场和种植大户严格按照出口标准进行育苗、栽培和施肥管理,由企业负责西蓝花采收、分割、脱水、打冷、包装等环节,农场与企业签订合同,种出的西蓝花远销英国、丹麦等西欧多个国家。

销路有了着落,管理技术是关键。村里多次组织部分种植大户参加乡村振兴培训班,并到寿光、莱芜等地参观学习。今年,基地又投入20万元购买设备实施了水肥一体化,实现了整片田地均衡浇水施肥,节约了资源,改善了品质和卖相,产量也有了明显提高。

“俺家有5.7亩地租给农场了,每年每亩地租金700元,我在这里打工,一天能赚百八十元。”村民李成爱告诉记者。基地在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增收的同时,也拉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农场平时用工最多时达80多人,平时也得30人左右。采访中得知,当地农民通过土地流转,不仅可以获得租金,而且也可以在农场打工,一举两得的好事,让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拿到了两份钱,每亩可增加经济效益1000元以上,大大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

(记者 吴文召)

新闻推荐

“党建+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李明于向阳张聪聪报道本报利津讯11月2日,在利津县利津经济开发区店子村南部水稻田,收割机正在忙碌进行收...

利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利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