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精神浸润的东营迎来跨越发展新思路 牵手新目标 着墨黄三角
□本报记者李广寅
“‘清光绪八年(1882),芦苇深处始有垦户’,《利津县志》的记载充满凄凉。起初,鲁西南和黄河三角洲附近一些县的贫苦农民为了谋生,纷纷到这片沃野上开荒耕种、立家建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开始在这里生根。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成为我军抗击日寇的重要物资供应大后方和修养整顿的根据地。
上世纪60年代初,胜利油田隆隆的钻机声进一步唤醒了黄河三角洲,由此,以“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为核心精神的黄河口文化开始在这里深植。”9月21日,从事东营文化研究多年的原东营市政府研究室主任杨玉珍告诉记者,东营黄河口文化是在胜利油田发展和黄河三角洲开发双向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这种文化影响推动下,东营的奋斗者们带领企业发展由弱到强,直至成为在全国地炼企业地级市中最为集中、规模最大的区域,石油装备产业规模占据了全国的近三成,轮胎产业占据全国五分之三,这些产业都为东营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奠定了基础。
东营既有东部沿海地区的繁华和便利,又有西部地区的广袤和潜力,更有“亲商、惜商”的浓厚氛围。21世纪初的“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的战略,仅9个月时间便吸引了近八千个外来投资项目落户,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迸发出的旺盛活力,本质上呈现的是齐鲁人“海纳百川”的情怀。
作为胜利油田的发源地,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从最初的不毛之地到如今的高效生态经济区、文明之城,“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与黄河口文化一脉相承,激励着一代代东营人继往开来,砥砺前行,纷纷走出黄河三角洲,走出国门,将产业布局世界,用文化浸润全球。正是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才有了华泰集团从一个用淘汰设备起家、除了麦草啥都没有的乡镇小造纸厂,发展到年产值730亿元的中国造纸业龙头企业,结束了我国高端新闻纸依赖进口的历史;企业在上海上市,几个高管从上海载誉回来的路上,仅仅是在路边一家餐馆要了几个菜、一盆面条庆祝,“艰苦奋斗”的精神见诸于行。
放眼当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东营市委综合考虑全市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在前期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凝聚集体智慧等的基础上,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东营发展的总体思路,将全力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
目标确定以后关键在落实。“实践证明,发展机遇稍重即使,如果决策按部就班,议而不决,必然会错失良机。”东营市委书记李宽端的话语掷地有声。
落定而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垦利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高新技术、高端绿色化工、生态化工循环经济等五个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深入推进“双招双引”,扎实做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增量拉动、产业链条高端延伸、产业项目集约集聚“四篇文章”,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垦利实现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
广饶县紧密结合全县实际,大力实施“开放、融合、聚焦”三大战略,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双招双引’、环境打造、金融动能转换”四项重点任务,充分激发“改革推动、创新驱动、投资拉动”三大动力,着力强化“思想、队伍、作风”三大保障。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紧紧围绕“新旧动能转换主战场、全市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先行区、‘双招双引’主阵地、产城融合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实施高端突破、提升内生动力、狠抓改革创新、聚集发展要素,在提能力、提境界、提标准上狠下功夫,以高度的思想觉悟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干事创业中去……全市上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实践再创新、工作再抓实,勇于担当作为,锐意改革创新,为实现东营新的发展目标递交精彩合格的答卷。
新闻推荐
近日,市检察院部分机关党员干部到帮扶村利津县盐窝镇东二村开展了“访贫问苦”及敬老爱老走访慰问活动,为村里的贫困户和80...
利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利津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