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只要肯干,就能成功”
《清华园日记:全本校注版》季羡林著东方出版中心□叶新
笔者很喜欢收集近现代著名学人的日记,就与清华大学有关而言,包括《吴宓日记》《夏鼐日记》《朱自清日记》《清华园日记西行日记》等,记得最好、最有血有肉的当然是季羡林这本《清华园日记》了,季老自己也说,它写得“丰满”“生动”“毫无顾忌”“畅所欲言”,虽然当初并不是有意为之。
季老在1932年9月13日这一天写道:“我常想,日记是最具体的生命的痕迹的记录。以后看起来,不但可以在里面找到以前的我的真面目,而且也可以发现我之所以成了现在的我的原因。”他当初是站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么说的,就是想看看,“当初之我”何以成为“现在之我”,这一方面反映了他的预见性和先验论色彩,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超级自信。
而从他的一些日记记载中,我们发现上大学的他就有一股自信和不服输的劲头,显示出“爱拼才会赢”的势头,这主要体现在日记中“干”这个字的运用上。“干”字应该是山东甚至是济南的方言了。
比如日记刚记到第五天,也就是1932年8月26日这一天,他说:
理想不管怎样简单,只要肯干,就能成功,“干”能胜过一切困难,一切偏见——这是我读《新月》“志摩纪念号”任鸿隽译的“爱迪生”起的感想。长之释之曰:干者生命力强之谓也。
他的意思是说:只要有理想,肯去干,就能克服困难,就能成功。他在大学最好的朋友也是老乡(山东利津人)李长之直接总结说,“干者生命力强之谓也”。与季羡林相比,李长之不仅“肯干”,而且“能干”,当时已经发表了不少文章,年纪轻轻就在京派文坛上小有名气了。
从他的日记来看,“干”有“学习”“干活”之意,请看以下几则日记:
1932年9月12日:早晨就跑到二院,先缴费,后注册,再选课……干了一早晨,头也昏了。吃饭多吃了几个馒头。
1932年9月21日:俄文没去,因为太费时间。今年课特别重,再加上俄文实在干不了,马马虎虎地干也没意思。
1932年11月21日:(李长之)现在对生物学感到厌倦(我想,大部分原因是他干生物,他自己说,吃力也没有成绩,不相近)。
除此之外,“干”字更有“迎难而上”之意,请看以下几则日记:
1932年8月30日:自来对德文就有兴趣,然而干了二年,仍是一塌糊涂,可恨至极,是后每天以二小时作为德文之用。
1933年8月17日:最近又想到非加油德文不行。这大概也是因留学而引起的刺戟(激)的反应。昨天晚上我在纸条上写了几个字:“在旋涡里抬起头来,没有失望,没有悲观,只有干!干!”然而干什么?干德文。我最近觉得,留美实在没意思。立志非到德国去一趟不行,我先在这里作个自誓。
1933年9月21日:德文程度,学过了三年的程度,弄到这步田地,实在悲观。但这悲观,不是真的悲观,我毫不消极,非要干个样不行。连这个毅力都没有,以后还能做什么呢?
季老这样“干”的结果是什么呢?
一是干出了27篇文章,其中译文4篇、书评10篇、散文9篇、论说文4篇。这就导致在大学毕业之后,他在他的母校济南高级中学找到了一份国文教师的工作。
二是干出了去德国学习的基础。他的其他成绩不是特别好,主要是他认为教他的教授们没什么学问,不认真负责,因此造成“厌学”,也就不肯“干”了。但是他的德文主修课,四年得了四个“优”(E),既为他能在第二年选拔去德国留学奠定了基础,也为他在德国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语言基础。
三是培养了“肯干肯学”精神。只要自己认定了要努力的目标,就朝着这个目标努力。“非不能也,所不为也”,那时能上清华的都是优秀中的优秀,而很少能获得季老这么大的成就,可能是缺乏了这种“肯学肯干”的精神吧。
他曾在日记中说:“将来只要有一点机会,非到德国去一趟不行。我现在把希望全放在德国上。”最后果然梦想成真。说是运气使然,不如说是“干”字成事。
(本文作者为《清华园日记:全本校注版》校注者)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强降雨及大风灾害发生后,利津县水利部门迅速行动,组织人员到褚官河、宫家西干渠上游段排查水工建筑物的损毁情况,并认...
利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利津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