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东营籍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 以为祖国解决问题为荣为责
郝吉明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大气污染治理专家。他生于山东梁山,长于垦利,先后创造了多个“第一”:他是垦利第一位清华大学生,也是清华大学改革开放后第一位从美国回校任教的博士,还是中国环境保护领域第一个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1946年,郝吉明生于梁山。出生没多久恰逢洪水泛滥,郝吉明的父母用手推车、扁担竹筐,手推肩扛着一家人从梁山出发,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黄河口这片广袤又荒芜的土地上。梁山到垦利,数百公里,一家人踏上了漫漫希望征途。寒风呼号、天降大雪,原本十一天的路程足足走了十九天。干粮吃完便沿路乞讨,乞讨不来就挖野菜充饥,野菜也没了只能靠相互打气苦苦支撑。
就在快坚持不住的时候,恰巧遇到一家家境殷实又颇为心善的人家,看着郝吉明甚是喜欢,对郝吉明的父母说与其在你们家饿死,不如把孩子留下,起码能吃口饱饭,也保证视如己出。为了让孩子能活下去,哭断寸肠的母亲艰难地做出决定:要将郝吉明送人!就在骨肉分离的那一刻,特别懂事的哥哥郝吉荣哭着拽母亲的衣角:别把俺弟弟送人,俺啥也不吃,俺不饿,都给俺弟弟吃……母亲最后忍不住问还不太懂事的郝吉明,你是愿意跟人家有饭吃还是跟着娘饿死?似懂非懂的郝吉明睁大眼睛抱紧娘:要娘!要娘!一家人抱头痛哭却从此断了把孩子送人的念想!
那时候,日子是艰难的。有一年过年,郝吉明的母亲炖了一锅白菜豆腐加零星的肉末,母亲掌勺,第一碗给父亲,满满一碗,然后孩子们从小到大越来越少,最后一碗母亲给自己舀,只有半碗菜汤……几十年后,回忆起这些,郝吉明依然泪如泉涌。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1965年,郝吉明从垦利一中毕业,是垦利第一位考入清华大学的学子。黄河口老百姓的淳朴善良,父母的忠厚老实,成为了构建郝吉明“三观”的第一块基石。正因如此,坎坷的生活、求学经历,不仅没有磨灭他的意志,反而更加唤起了他对于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
在1981年1月获得硕士学位后,郝吉明被派到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深造,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留学生。作为中国对外发放的“名片”,纵然有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曲折的求学经历导致的年龄偏大、语言障碍严重、基础知识薄弱等问题,但是郝吉明以“学海本无涯,唯勤是岸;青云岂有路,以志为梯”时时鞭策自己,最终以一年半的时间顺利通过博士生资格考试,成绩之高至今仍未有人突破。
博士毕业后,郝吉明拒绝了导师主动为其在美国安排的工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国,加入了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的创建工作。在郝吉明心中,祖国永远是他最壮丽的少年理想、最宽阔的创造舞台、最深切的责任和牵挂。
回到清华以后,郝吉明肩负双重责任:在实验室里,他是一个严谨的学者;在课堂上,他是一位和蔼的老师。在肩负繁重科研任务的同时,郝吉明还担任着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同时开设了本科生课程。他给本科生上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2004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他为这门课编写的教科书现在同时在150多个高等院校使用,影响相当广泛。回国时,他曾立志要为国家培养十个博士生,如今早已几倍于目标。郝吉明致力于中国空气污染控制研究40余年,先后主持全国酸沉降控制规划与对策研究,划定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被国务院采纳实施,为确定中国酸雨防治对策起到了主导作用;建立了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规划方法,推动中国机动车污染控制的进程。2008年,郝吉明作为领衔专家领导完成了《第29届奥运会北京空气质量保障措施》,并获国务院批准。
从一个揣着仅有的10元钱走进清华大学的懵懂少年,到现在两鬓斑白硕果累累,郝吉明用踏实的步伐,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和诺言。如今,七十多岁的郝吉明仍然奋斗在工作一线,当被问及是什么支撑他几十年如一日地为我国环保事业默默付出,他坚定地说:“能为祖国解决问题,既是我的荣誉,也是我的责任!”
(记者 王文朋)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动员暨健康城市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全市上下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坚持...
垦利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垦利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