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利区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 48处乡村博物馆留住乡愁
◆近年来,垦利区把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来抓,积极推进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将“乡村振兴”与乡愁相融合,用一个个村级博物馆,留住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形成了垦利区“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形态。目前仅乡村文化展览馆就已经建成48处,地域特色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让基层群众在享受文化普惠服务中体味到乡情,推动着乡村文化获得进一步的传承发展。
□本报记者李广寅
本报通讯员田鹏飞
白墙与青砖映衬出古朴的风情,锄头、镰刀、风箱、石磨有序摆放,就像一处几十年前的院落,诉说着这个村庄历史的风貌……4月25日,记者在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七井村文化展览馆里看到,一个个老物件被摆上了展览台,每个物件的把手处被磨得光滑发亮,隐约感受到这些“老东西”当年被使用的频率。记者环顾四周发现,文化展览馆的面积不大,却内容丰富,有生活、风俗、黄河文化等展示,再现了七井村由贫穷的黄河房台村走向拓荒创业、乡村振兴之路的艰辛历程。
“那个时候,村里生活十分困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七井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这个文化展览馆,我们就是要向后人讲述先辈的生活,见证现在的发展,也让在外奋斗的七井人在心中有一处永远的家。”七井村党支部书记裴洪章说,在村里生活了几十年的他,将这些年的变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一个小小的村级展览馆,成为村民的精神归宿,这在整个垦利区并不鲜见。郝家镇孟家村村民孟宪民对村里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郝孟园情有独钟,每到周末闲暇,他都会光顾这里,给前来游玩的孩子们讲述孟子的生平事迹,感悟孟子的哲学思想,学习孟子的治世之道。“我们都是孟子的后代,在这里我们能看到祖先的感人事迹,感到非常自豪,这也要求我们要时刻以圣贤为榜样,为这个村庄争光。”孟宪民感慨道。
郝家镇宣传委员李敏告诉记者,“郝孟园作为以名人为依托建设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可以很好地将全村村民的精神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团结奋斗的纽带,为乡村文化振兴带来积极影响。”
留住乡愁,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同样巨大。垦利,是一个典型的移民聚集地,全区24万居民来自全国11个省、109个县区,多种文化在这里融合,同时这里也是革命老区,被誉为山东“小延安”。
垦利区永安镇惠丰小学就认识到了多样文化的重要性,该校在学校内部腾出几间教室,建成了一处学校博物馆。建馆时,学校向社会广泛征集了能够反映当地民俗的物件,不少群众纷纷将自己家的珍藏品送到学校,希望用于展览,教育后人。学校博物馆的建设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一个月内,近千件老旧物品摆放在这个小小的博物馆内,红色文化、黄河文化、移民文化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么小的犁怎么能耕种那么多土地?我们现在还用这种木头的推车吗?这些石磨是怎样磨出面粉的?”每每面对孩子们的这些提问,校长王国森总会耐心给孩子们详细的解答,他希望用这种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先辈创造的历史文化。“很多优秀的乡村文化需要有人继承,我们在学校建这么一处博物馆,就是为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一个载体。”王国森告诉记者。
“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是人们生活的一种精神寄托,新颖有效的传播方式会引燃人们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喜爱,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风采。”垦利区文广新局局长李青说,近年来,垦利区把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来抓,积极推进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将“乡村振兴”与乡愁相融合,用一个个村级博物馆,留住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形成了垦利区“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形态。目前仅乡村文化展览馆就已经建成48处,地域特色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让基层群众在享受文化普惠服务中体味到乡情,推动着乡村文化获得进一步的传承发展。
新闻推荐
日前,作为最早的黄河口高端智库入库机构,海创智库科技服务中心到山东九章膜技术有限公司、东营坤宝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东营合益化工有限公司等垦利区6家企业进行人才摸底,了解企业发展现状、人才需...
垦利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垦利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