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区域文化产业高地 东营创新文化业态助推转型发展
□记者李志海李广寅报道
本报东营讯12月8日,来自东营域内的文化产业界经营者以及宣传文化口的有关人士会集在东营宾馆,问诊全市文化产业中存在的问题,把脉文化产业创新方向,开方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灵丹妙药”,旨在让全市文化产业之树根基更深、枝叶更旺。
东营市建市时间短,多年来文化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文化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等问题一直制约着相关产业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近年来,东营市抓住经济发展新常态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方面,立足黄河口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抓规划、拓载体、求创新,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积极推进项目、企业和园区(基地)三大载体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在东营市垦利区的民丰湖畔,坐落着一个占地万余亩的黄河口文化艺术创作基地,人们可以在这里了解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进行图书借阅、文化创意传播等等。
谁会想到,这个集非遗展示馆、红杉书院、红杉书舍、文化创意孵化基地于一体的文化艺术创作基地,是由成立仅六年有余的企业——东营市红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投资5500多万元建设的。“加强对黄河口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不仅有利于本地特色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更有利于民营文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黄河口文化创意基地负责人王欣山说,基地将佛头黑陶、活字印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进非遗展示馆并免费对外开放,目的就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性保护,进而推动企业文化产业的发展。
东营市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现实途径。在东营,像红杉公司这样专注于文化产业保护与开发的企业不在少数。东营市黄河文化传媒集团投资2000余万元推出的“雪莲系列自制剧”《黄河口奇缘——天鹅》,上演以来反响热烈、好评不断,创新编排的其他八部自制剧也受到了观众的喜爱,成为东营文化的一张张名片;广饶县精心打造的孙子文化旅游度假区,连续举办了十二届孙子文化旅游节,提升了广饶县作为孙子故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东营通过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今年全年预计接待游客1661万人次,旅游消费总额达163亿元,既培育壮大了新动能,又为旧动能的改造提升提供了重要动力。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方面,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年均举办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2000余场,送戏下乡10000余场次,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场馆实现免费wifi覆盖,全市150多个文化广场免费开通无线wifi,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得到了较好满足。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6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88.4亿元、99.1亿元、108.6亿元,占GDP比重为2.58%、2.87%、3.07%,总体规模不断扩大,还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
今年,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规划和方案,把文化产业列为十大重点产业之一进行了全面部署。“东营市当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关键期,新形势新任务对发展文化产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东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贾瑞霭说。
针对拥有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东营未来将按照“一地一品”的工作思路培育和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产业品牌,围绕特色文化元素开发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迎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实现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良性互动;在培育骨干文化企业上,将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健全完善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改善经营模式,提高竞争实力,同时积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微文化企业,使之成为东营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为吸引文化产业大项目落户,东营积极改进招商方法,把高水平策划作为中心环节,变文化积淀为发展资源,把区域特色转化为比较优势,注重在策划、规划中生成项目,做好无中生有、融合创新和让历史文化“活”起来几篇大文章。此外东营还将深化“文化+旅游”融合,围绕创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市,通过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规划设计一批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和载体,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新支点、转型发展的新动能。
新闻推荐
□程永锋赵妍杨君李广寅报道本报东营讯对于近来家乡的环境变化,在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七井村生活了几十年的胡洪国深有感触。“现在村周边的河水已经不像早前那会儿有异味,...
垦利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垦利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